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立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传统。有人问王阳明先生,后世有人著述,改写前人写的一些经书,会不会有扰乱正道的?王阳明先生回答说,人心天理浑然不分,圣贤把它记录在书上,就犹如临摹画像,只是把人体的大概形貌展示给别人看,王阳明先生说的“人心天理浑然不分”,其实就是心即理。圣贤写书相当于给道画像,而画中的精神,神气,言笑,举止,是本来就不能临摹的。但是书并不是道本身,后世的著述只是又将圣人所画的肖像临摹,就像指月的手指,手指给的只是一个方向,就像孔子,孟子,老子,王阳明这些圣贤写书一样,是给人们一个方向。儒家的道是以身证道,是和生命状态联系在一起的,其他的事物都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但是不能给道一个定义,那只是引领人们的一个方向,需要自己去从中体会,体会到更深层的东西,然后再通过自己的理解活出来,通过自己表现出来,只靠书上的那些文字是不够的,你活出来的样子就是你理解的道。道是不能藏在书里的,藏在书中的道,就不能称之为道,每个得到到的人都要以身证道,去活出来。
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写作?因为写作就是在梳理我们上课时所讨论的一些内容,同时也在发展我们的理性,是在发展我们的那1%,我们可以通过写作发展我们的理性,而德性的发展离不开理性,理性是德性发展的基础,德性就是我们1%中的1%,是高于理性的,并且一般理性思维能力强的人德性也不会差,如果理性思维能力强,就比如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等等,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就比较厉害,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德性发展也是与理性成正比的。而如果想要达到德性,就要做到知行合一,理性也并不是仅仅是逻辑推理一个方面,也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一种能力,而如果想要到达道德性,就必须要把理性发展的特别强大,毕竟发展德性的基础是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