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418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第十二章《不同角度的洞见——儿童成长阶段的几个经典理论》第五节|爱利克·埃里克森关于生命成长阶段的阐述(二)
12~20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在这个阶段儿童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的策略。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的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获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一类知识,一个选择。这就是同一性。知识不必很深奥或广博,但要关乎社会和自我,正好为人生选择的角色所用。
如果年轻人不以同一性离开这个阶段,那他们就会以角色混乱,或者会以消极的同一性离开这个阶段。
角色混乱是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的,(我的理解:角色混乱,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去做什么、怎么做,没有清楚的生活观念。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这一段挺难理解的。)这样就无限制的延长了心里的合法延续期,或者说仅仅应诺了一些很快就抛弃的口头许愿。消极同一性是告诫儿童不要学习不良行为(埃里克森把消极同一性解释为: 是一种违背意愿的建立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并向个人呈现出所有最厌恶的、最危险的,然而也许是最真实的各种自居作用和角色之上的同一性)。
如此适应一个人的角色就是几种。其他角色就是:角色混乱——不适合;或者消极角色——“不是不良就可以”。这样青年人的知识和角色的匹配就重要了,因为这关乎一个品德的建立:忠诚。
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
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发誓永远忠于目标的能力,尽管不可避免的存在价值体系的各种矛盾。
形成的品质:
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
未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
20~24岁,亲密对孤立
青年人是在寻求和保持同一性的过程中崭露头角的,他们热切和乐意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其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他已具备了与他人亲密相处的能力,也就是说具备了成为协会会员和伙伴关系成员所需承担义务的能力,以及具备了为遵守这些义务而发展道德力量的能力,即使这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和让步。
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所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立感。
如果个人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亲密能力胜过孤立能力,他就会形成爱的美德。
同一性非常重要,因为它要肩负产生爱的使命。
人生的阶段也就是从心理学意义表述的人的终生成长。首先,人是终生成长的;其次每个阶段都是有意义的、独特的;再次每个阶段也是后面阶段的铺垫;复次,童年是基础,尤显重要;最后成长有两个方向,我们要努力达成好的方向。所以,努力永远是有必要的。
形成的品质:
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
未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25~65岁,繁殖对停滞
如果一个人能很幸运的形成积极的同一性,过上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那么他就会力图把产生这些东西的环境条件传递给下一代。这可以通过与儿童提高直接的交往,或者通过生产或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生活水平的那些东西来实现。
一旦一个人的繁殖比率比停滞高,那么这个人会以关心的美德离开这个阶段。
埃里克森把“关心”定义为是一种对由爱、必然或偶然所造成结果的扩大了的关心,它消除了那种有不可推卸的义务所产生的矛盾心理。
形成的品质:
危机得到解决,就形成关心的美德。
未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
65岁至死亡,自我完整对失望
埃里克森把“自我完整”定义为,只有这种以某种方式关心人们和事物的人,才能使自己顺应胜利和失望的形影相随,顺应各种产品和思想的创造者-----只有在这种人身上,这8个阶段的果实方能日臻成熟。如此,关心他人和关心时事,就会顺应世界和自己,就会成熟而自我完整。
只有回顾一生感到所度过的是丰足的、有创建和幸福的人生的人才不会惧怕死亡。这种人具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而那种回顾遭受失败人生的人则体验到失望。
于是自我的人生之路很重要,这是和人生末尾的对话。成功并因此幸福的人,不惧死亡,感到失败并因此失望的人,害怕死亡。对死亡害怕的人更容易向死亡接近。所以创造一个成功和快乐的人生是重要的。安慰一个人,就是使他对人生感到自我满意,把他的人生看待成、理解成、解释成成功。
形成的品质: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形成智慧的美德。
危机未成功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