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周末,我一直在国家博物馆看《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很受震撼,可以用“颠覆想象”来形容。我个人认为,这次大展成果辉煌,代表了当代艺术创作的巅峰水平。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这一次展览彻底改变了之前我对于当代艺术的一些误解和偏见,于是我一发不可收拾,一连去了好几次。今天才有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这次画展的体验。
一、只要真诚地热爱,“命题作文”同样精品迭出,带着镣铐跳舞并不妨碍艺术的创新。
刚看到这个大展的名字时,我以为是中国古代美术精品大荟萃,激动万分地准备去看,瞄了一眼主办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心里顿时凉了半截!!!以为又是歌功颂德的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犹豫了很久要不要放弃,最终还是因为坚信国家博物馆的审美眼光和水平,于是抱着“碰运气”的心态去了。
《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占了整整一层楼的空间。我是从北厅进的,刚到北1展厅门口,迎面墙上一整幅色彩绚丽的大作《南宋画院》就映入眼帘:
这一刹那,我就知道自己来对了!原来,这是国家组织实施的一次历时5年的主题创作活动,汇集了中国当代老中青三代优秀的艺术家,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题材为主题,它填补了我国美术创作史上中华历史题材的空白与缺憾。
看得出这次真是大手笔、大气魄、大国气象! 很多画都是4米多的高度,鸿篇巨制。这次展出的146件精品,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各占一定比例,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都以当代艺术的审美眼光创新地再现了。艺术家在史实凝缩表现、历史情景再现、艺术风格语言铸造和精神境界开拓上达到了极高水平,我边看边不断赞叹。
先上几幅图给大家欣赏一下吧:
有一些人说这样的主题绘画就像命题作文,一定是政治色彩浓郁,会妨碍艺术家的创造力,之前我也有这样的偏见,但看完之后我就不这么认为了。
中国卷帙浩繁博大精深的文化,本应该成为创作灵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对照西方艺术史来看,那些流传千古的绘画、雕塑、壁画等,很多都是来源于《圣经》和《古希腊神话》,很多时候,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会被许多艺术家反复地画,例如《最后的晚餐》,在达芬奇之前已经有很多人画过了。但是西方的老百姓并没有觉得他们题材雷同,不创新或者不能接受。
反而是我们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史料典籍,常常被大家忽略,无论是大事件还是小人物,就题材来说,仍然是无限地宽泛,艺术家在查阅典籍、搜集史料之后,完全可以依据个人喜好和最擅长的表现手法加以创作,自由度依然很高。只要真心地热爱这些文化和历史,用心去创作,一样可以有推陈出新的精品,而且我们民族好的历史文化,本来也应该被一代代艺术家用大家喜爱的形式表现出来,代代相传。
如果连最具审美品位的艺术家都不肯去表现这些历史经典,难道真要让我们的后代们在众多粗制滥造、胡编乱改的电视剧中去感悟我们民族的历史吗?历史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多,但我们留给未来的,不能只有影视剧这一种表现形式,这也是当代艺术家需要思考的社会责任,你们觉得呢?
二、当代艺术家们对于古今、中西绘画技法的融合创新已经驾轻就熟
西方艺术家们以前经常诟病中国画里没有透视关系,不注重光影的变化。我承认,中国画确实比较注重意境和格调,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会透视和光影,请看下面这一幅水墨的《中华瓷韵》,光影、透视、意境都有了吧?连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都有了吧?
这一幅《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在现场远看,中间的白马是像浮雕一样凸显出来的,类似于现代流行的3D画一样。
艺术家的创新往往是在这些细节中体现出来的,他们的心血和付出值得我们去尊重和肯定。
许多熟悉的历史题材,在立意、构图、色彩上当代艺术家们也做了创新。
例如《郑和下西洋》,现场看,整幅画面色彩极为绚丽夺目,远处天际那道彩虹也给了人们无限美好和平的温暖感。
《唐宋八大家》的扇面构图:
再例如《指南针与航海术》,画面色彩、构图、空间感等,都不同于以往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图像表达。
还有这幅《周易》,天空直接变成了弧形。
《屈原与楚辞》艺术家巧妙地运用了蜿蜒的汨罗江水来区分一个个的小故事。
还有这一幅《黄河》,是70高龄的艺术家在病床上呕心沥血创作了好几年才完成的。看起来用色极其简单,但是各种细节、层次、晕染无比繁复,想在方寸之间显雷霆万钧之势,没有深厚的功力根本无法达到。这难道不是我们一直在呼唤的“大国匠心”吗?
三、关注当下尤为难能可贵,回望历史亦可推陈出新。
其实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有一点特别值得钦佩,他们一直能着眼于现在,关照现实生活。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
即使不断在追求风格上的标新立异以及一些题材上的创新,甚至是很多具有哲思性的抽象表达,也可以看出艺术家们从当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在未来,有些艺术品也可以被当做历史文物来研究,就像当年的《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一样,记录了当下这个丰富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人们的一些心理变化、思考、感悟、情绪宣泄等。好的艺术家是在用思考的力量和美的感染力在改变着这个世界。
那么,如果说,当创作灵感暂时溜走的时候,回望浩瀚的中华文明,是否也可以为我们的艺术家们找到新的方向呢?只是,那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需要对历史和文化进行重新的研究和解读,再赋予其新意,方可有不同凡响的作品,不然很容易流于平庸。从这一点来看,对艺术家的要求反而更高了。
总之,这次《中华史诗美术大展》让我很受震撼,就像走进了“中华史诗”里。有许多父母也带着孩子来看展,边看边对着作品的解说来给孩子们讲解沈括是谁?茶马古道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开工开物》写了什么……看着这一幕幕,我心里非常欣慰和感动。
这一次,让我对当代艺术家的水平和文化艺术大繁荣有了很强大的信心,当代艺术家的集体智慧和创作水平真的不容小觑,有机会大家真的应该多关注和了解一下。
一次好的艺术洗礼,也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文化经典教育,这样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一直挺愤青的我,这次还是忍不住给国家组织的这个文化活动点个赞。
………………………………………………………………………………
PS:我这些年看过的主题型大展,有两次印象最深:一次是《中外名家名作精品展》,我看到了唐伯虎、仇英、张大千、齐白石、伦勃朗、莫奈、雷诺阿、康斯太勃尔等很多中外名家的精品真迹;另一次是《浩瀚草原——中国美术作品展》,黄胄、龙力游、尹瘦石、叶浅予、刘大为等很多名家这几十年以来以草原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精品,这两次大型展览都让我叹为观止,感触颇深,以后有机会再与大家仔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