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团队出国旅游了一趟,回国后时差迟迟倒不过来,每天都是半夜三点醒来。这样持续了几天,我有些不解。因为我出国旅行也不是一次了,比这次旅行的时差还多的国家也是有的,一般也就表现为回国后极其嗜睡,却很少在半夜醒来。
那日,闲来看弗洛伊德的著作,忽然意识这次时差如此难以调整,总是在北京时间半夜醒来的原因:北京时间的夜里3点,正好是国外早上8点。
这个本没有什么,在国外的早上醒来也是倒时差的过程中会出现的现象,本也不奇怪。但是,这确实不太是我的风格(个体差异,呵呵),因为我太嗜睡了,倒时差至于我,就是多天睡不醒的状态,这才比较正常。这让我意识到,这一次半夜总是醒来的原因其实是我不想回来。在回国前,我多次想改签机票,再多停留一段时间。如此看来,这次倒时差问题与我潜意识不想回国有关。
于是,我告诉自己:既然回来了,就好好睡觉,好好开始工作吧,毕竟还有那么多朋友期待我的文章呢。。。
当天晚上,我一觉睡到次日清晨8点。
我并不想借此说明精神分析是否管用,更不想纠结到底是不是这个原因,因为原因不重要且永远无法实证,重要的是,问题消失了。而问题本身并非真正的问题,很多时候,它只是表象,真正的解决在于你如何解读它。
人的心理并非确切地实证科学,至少目前不是。很多事情,如果你想明白了,它忽然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心理的作用。注意,不是你正确了,也不是你找到真理了,而是你“想明白了”。
也就是说,面临一个困境,或者不断重复出现的问题,如果你只是想去解决它应对它,比如我该怎么睡到天亮,我该怎么不失眠,我要怎么做,可能并不能解决它。相反,如果你自己发现了问题的一个解释,更关键的是,你接纳这个解释,并且让自己释怀,问题就会消失。
很多人问;我梦见了***,是什么意思?真正的解梦高手都是自己。
即便是咨询师,面临一个梦境,也需要根据来访者自己的联想,来发现梦境的意义,弗洛伊德最早的“自由联想”便源于此,没有人能单方面解答别人的梦境是什么意思,多数时候,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这里面有一个不同,那就是深埋在人类基因深处的那些集体无意识,会具有一定的人类共通性,这是外话,不展开叙述)。
不仅仅是梦,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是如此。
一友问我,如何才能时刻认识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我告诉他我也不知道,然后他说,那我还是自己悟吧。我说他已经找到了答案。
只不过,有些时候,我们在自悟的时候需要协助,就如同心理问题需要咨询师引导一样。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朋友的困惑:他极其受不了他的妈妈,因为他的妈妈很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次他的妈妈向他寻求建议之后,都会反复询问和确认很多次。他不想接妈妈电话又不能不接,不想帮又不能不帮,怎么办?
单单这个问题,如果需要答案,平日里大家无非是诸如此类的劝解:
父母为大讨好型:妈妈也不容易,我们应该和颜悦色,多忍耐些吧
同仇敌忾指责型:妈妈都这样,确实烦死人,该挂就挂吧
能走就走打岔型:管她说啥呢,开个玩笑就过去了
无关痛痒超理智:我不能表露情绪,所以我不说话不理会她,随她怎么说
好吧,无非是:要么忍要么狠要么装要么滚。
生活中的困惑,如果让他人给解决办法,办法也就这些。
但是这些办法有用吗?有用也没用,大家不过是把多种选择罗列出来,其实提问者自己也是知道这些选择的,但是这些选择没有一个是让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实施的,因为都是双刃剑。他内心的纠结并不会消失。
人生总是处于选择中,我们之所以纠结和痛苦,恰恰是因为这些选择无一例外都不完美,困扰我们的问题,总也找不到标准答案。每一种选择都有其利弊,我们总是想找到完美的、百利无一害的方法。往往寻求答案寻求方法的人,就是在这样一种心理下,陷入纠结。我们总是认为人世间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自己避免所有的痛苦与伤害。
就如同这位朋友,既不想挂断电话伤害妈妈,又不想持续接电话委屈自己。
怎么办?答案在哪里?
最后发现,答案不在方法,而在心中。
在我的引导询问下,朋友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表面上是讨厌妈妈笨,其实自己并不真的那么讨厌笨的人,并且他的妈妈也并不笨。只不过,他的妈妈总是质疑他提出的建议,然后需要他反复地解释和确认。让他真正厌烦的,是自己的方法总是被妈妈质疑。
认识到这一步,他才逐渐地发现问题并非原来说的那样,自己的情绪到底从何而来。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个人向自己请教问题,自己给出了答案,对方还表现出极其不接受状,特别是如果建议者自认为也算是个某个行业的专业人士的话。这时候,心里就很不舒服:你不信任我就别问我啊。
这时候我们会把愤怒转嫁给对方,觉得对方“向自己请教还不信任自己”。因为我们希望“自己是被信任的”,对信任的渴望会让我们轻而易举地把对方的行为解读为“不信任”,所谓的,越缺少什么就越想得到什么,越想得到就越对别人的行为敏感。
当朋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不是妈妈笨,而是自己渴望被信任的时候,问题的应对重点就变了。回溯过往,他发现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妈妈对自己的不信任。
而他其实不愿意面对小时候心理的创伤和遗憾,这部分被他有意无意地压抑在了潜意识中,成为他今天情绪的根源。他对信任的渴望被表面化为“妈妈笨,自己给的建议也要反复问”,从而逃避面对自己的需要。当他意识到是问题在于自己极度渴望被信任,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他接受“面对问题反复确认答案只是妈妈自身的不安全感和寻求完美答案的心理在作祟,并不代表妈妈不信任他,与他无关”之后,他对妈妈行为的不当解读也就逐渐明朗,他的情绪也就慢慢消散了。
可见,很多问题并非它呈现出来的样子,只有我们认真思考,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的解决之道。
解铃还需系铃人,大抵如此吧。
作者:贝加,微信平台:dashanyuehui
所谓命运,只是未曾觉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