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雨霁《三重专注力》读后感
作家马原曾在一段采访里说,今天的孩子评判事物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搞笑。其实不光是孩子的评判标准如此,我们成人也是如此,在我们眼中,很多有趣的事情就意味着搞笑,标准浅显而又简单。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被铺天盖地的信息包裹着,围得密不透风。所以,我们少了专注于自身、关注别人、理解世界的能力。残酷的是,那并不意味着世界给予孩子的挑战并不会降低难度,相反,今天的孩子们将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彼得.圣吉和丹尼尔.戈尔曼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探寻今天的年轻人的内在需要,共同著作了《三重专注力》,给穿行于这个瞬息万变时代的我们,给出了3条决定性的技能,这三种技能的培育,能让孩子们更能从容的去应对各种挑战,从而在各领域长足进步。
这3种技能分别是:专注于我们自身、专注理解他人、专注世界。
哲学家赫尔曼·黑塞说: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专注我们自身,就是去聆听我们当下的声音,去与我们最深的真实联结,从而理解我们产生各种感受的原因及应对这些情感反应。
找到了自我,我们才能专注于当下的任务,忽略干扰,应对挑战,管理困扰我们的情绪。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在85岁时,每日在九平米的书房看书,写作,书房放了接上天花板的书架,一张小书桌和两把椅子。每日与老伴红茶咖啡,举案齐眉,一起恬静地度过晚年,有人说周先生的书房太小了,周有光先生回道: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足够了。
在周有光104岁那年,周有光先生透过自己书房狭小的窗外,安静地欣赏着窗外的风景:窗前的梧桐树,春华秋实,告诉了周先生四季变化、阴晴圆缺,聚居在大树上的鸟群们,叽叽喳喳像是在广寒宫开群英会,鸟儿们早起四处觅食,日落而回,周先生说,大树世界展示了天堂之美,我真幸福。
我想,周有光先生是真正的做到了《三重专注力》里提到的:“专注自身内在中心,将自己生命中最深的热望与使命连接,通向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否则他不能在局促的斗室里,找到无垠的世界。
彼得.圣吉和丹尼尔.戈尔曼在书中,带领我们探究了第二重专注力,即了解他人。从他人的视角与其连接的能力。
在今天的社会,视频、网络、娱乐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分散了我们太多的注意力。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会真正留意到身边的人,做到真正理解别人、关心别人?丹尼尔.戈尔曼在书中给出了答案:即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丹尼尔.戈尔曼将同理心分为了三类:一类是认知同理,即了解他人的想法、视角;第二种是情绪同理,即了解他人的感觉、情绪;第三种是通里关怀,即能够自然引发同理行为的一种关怀。
季羡林先生就是将同理心做到知行合一的人。
他曾劝诫老年人和年轻人要彼此理解:他说:老年人人生经历多,识多见广,这是优点;缺点往往是自以为是,执拗固执;年轻人对任何事情都不畏缩,九天揽月,五洋捉鳖,易如反掌,唾手可得。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只能保护,不能挫伤。然而他们的缺点就正隐含在这种优点中。他们只看到玫瑰花的美,只闻到玫瑰花的香;他们却忘记了玫瑰花是带刺的,稍不留心,就会扎手。
我没有什么高招,我只有几句老生常谈:老年少年都要有自知之明,越多越好。老的不要“倚老卖老”,少的不要“倚少卖少”。老少之间应当互相了解、理解、谅解。最重要的是谅解。
可以说,季羡林先生是真正做到了对老年人、年轻人的同理关怀关爱,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能感受到季先生的亲近和连接。
书中提及的第三重专注力,是对外在的专注。也就是去理解更大的世界,理解系统如何互动,并创造出众多相互依存的网络。
丹尼尔.戈尔曼说,无论身处何方,我们始终是更大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为什么要专注外在的能力?那是为了摆脱存活与我们大脑中的机械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了适应生存,我们在头脑里保存了无数的规则和思维方式,我们很少去探究每一条规则背后的逻辑和它适用的情景,而我们一旦开始理解外部更大的世界,给予外在的专注,才能理解系统的互动规则,从而建立自己的心智系统,能更深入地应对各种迎面而来的挑战。
有时,我会想为什么我们与孩子要读那么多的书,学习那么多技能,费那么大的力气让孩子受到教育。读完《三重专注力》后,我慢慢明白:我们之所以要读那么多书,是因为我们要“立德树人”。我们是为了关注自己,养成自我认知、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为了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价值观;是为了理解世界,拓宽生命的广度和宽度。
记得小说《局外人》里有这么一句话:”时刻清醒着何其艰难。很多人就用游戏和酒麻痹自己的大脑,日子久了,自然最后混淆成一片了。”
或许这句话就是阅读《三重专注力》、我学习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理解世界三种能力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