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拿来茉莉花,把它放在我的乳罩里,这样,我就总是很好闻。”
这是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剧情结束时,小女孩玛姬和外婆的对话。那时候,玛姬已长大,外婆也已去世。外婆的话,就像那些美丽的茉莉花瓣,纷扬在她生命里,悠悠地,发着香气。
《我在伊朗长大》被称为2007年最赞的一部动画电影。根据玛嘉.莎塔碧创作的同名绘本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名叫玛姬的伊朗小女孩在战乱中成长的故事,虽有些伤感和失落,但不乏励志意味。影片开始,穿着红衣的玛姬坐在异国他乡的凳子上,抽着烟,思绪缓缓飘向童年,整部影片陷入到了一种黑白色的基调中,幽默,温情,沉郁……
‘那时候,我8岁,生活平静。喜欢蘸了番茄酱的炸薯条和李小龙,喜欢穿阿迪达斯的鞋子,执着于剃腿毛和成为女先知……’主人公的旁白,娓娓道来。然而,战争却无情地摧毁了这个小女孩无忧无虑的生活。
1979年——1984年,伊朗接二连三的战争,打破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一切变得混乱、不安和动荡起来。
她的叔叔艾诺,是一名知识分子,喜欢给她讲故事,还先后送她两只在监狱时,用面粉屑做的天鹅。他为实现自由而革命,两度入狱,最后,被判处了绞刑。他的理想之梦,寄居在那两只永远无法飞翔的天鹅身上,最终幻灭,成了泡影。
战争越来越激烈,死亡的阴影笼罩在这个国家上空,也盘亘在人们心里。14岁那年,为了她的安全,父母决定把她送到维也纳学校,她听从了父母的安排。
玛姬在欧洲的生活并不比国内强多少,她寄人篱下,不停地搬家,饱尝了世态炎凉、人间冷暖。迷茫和自卑情绪交织,她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伊朗人。她享受着友谊和音乐,试着说服自己找到了归宿,但还是格格不入。
成年后,她先后两次恋爱,以为遇到了爱情。但第一次遇到的是一个同性恋,第二次遭遇男友劈腿。异国他乡的孤寂、爱情的幻灭,让她开始心灰意冷,沉沦自弃。
外婆告诉她‘是恐惧让我们失去了自我意识,变成了懦夫’。在外婆的鼓励下,她勇敢脱下了长袍,拿掉了头巾。后来,她结婚了,一年后,发现自己并不爱对方。就在她又一次陷入痛苦和迷茫时,外婆开导她‘我55年前就离婚了,我认为一个人生活会更好。第一次婚礼是第二次的教训,下一次会更好,自由,总是要付出代价’。
玛姬又一次离家出走了,去了法国。她心无所惧,奔向自己心中的那个理想彼岸。
影片最后,出租车司机问玛姬“你从哪儿来?”
“伊朗”。
剧情戛然而止。屏幕上飘起无数茉莉花瓣,音乐轻轻流淌,一种莫名的忧伤情绪袭上心头。我们知道,当年那个迷茫、自卑的小女孩,终于长大了。忠于自己,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玛姬的外婆教会了她,如何坚守美好,选择自己的生活。
成长似乎总是疼痛的。遇到的人,经历过的事,会让我们一边受伤,一边成长。时间这剂良药,会在不经意间,将所有的伤一点一点医治好。成长过程中,留下的那些疤痕,会开成一朵朵美丽的花儿,芬芳在生命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