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青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第一次读《悟空传》的时候这句话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子里,以至于后来没没听到“孙悟空”这三个字,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那个顶天立地的身影,那不被时光湮灭的灵魂,那一次又一次响彻云霄的怒吼。
今何在笔下这个“毛脸雷公嘴的和尚”,完全颠覆了我们心目中那个“齐天大圣美猴王”的形象。让我们意识到,原来在《西游记》中的那只中规中矩斩妖除魔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猴子,还有这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本该是矛盾的存在,转念一想,却也合乎逻辑。在戴上那顶金箍之前,这才是他最真实的模样:桀骜不驯,天不怕地不怕,骨子里流淌着不屈和不甘的血液,眼睛里蕴藏着永不服输的火焰。
或许,今何在笔下的孙悟空永远替代不了经典作品《西游记》里面的大圣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许,它永远只是人们眼中的“旁门左派”。甚至有人觉得,这一切仅仅是今何在一个人的臆想罢了,可是,总是有人会喜欢那个持棍指天,大喊:“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的孙悟空,不是吗?
除了正义与邪恶,我们从它身上,看到了我们更想看到的东西。那是一种精神,并非叛逆,而是敢于对不公的反抗。那个身影,他总能在我们颓废的时候,给我们一些力量,不是吗?
哦,对了,不只是孙悟空,还有唐僧,猪八戒,以及那个可怜的沙和尚。在今何在笔下的天马行空的世界里,这些人物的形象和命运,多了一些人情味,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而是行走的凡尘间,所以没必要搞得那么呆板严肃,这些人设,本就当多一些烟火气。
影视作品的翻拍总要考虑更多的东西,比如说收视率,票房,大众口味,以及故事情节冲突性等等,这就难免与原作有些许出入。最近由郭子健导演,彭于晏倪妮余文乐欧豪郑爽等人主演的《悟空传》搬上了荧屏,去电影院看过的人对这部影片褒贬不一。与今何在的原作相比,电影略去了很多东西,只保留了一个中心,也就是这部戏所要传递给我们的东西:爱和抗争。“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看过一遍原著的人可能会被今何在那种跳跃性的思维和情节穿插方式搞得摸不清头脑,读到最后仍旧是云里雾里。而电影则很直白,它利用孙悟空一心反抗天机处打破天机仪的信念以及和紫霞的感情纠葛发展推动整个故事的向前推进。其间还牵扯到天蓬和阿月的爱情,一度囿于内心挣扎的杨戬的醒悟,同样是天神的他们,最后因为爱和孙悟空这个妖魔一起,站到了对抗天机处的队伍里。
当那根冒火的铁棒将天兵天将扫为飞灰,悟空眼中看到的是那些死在天兵手下的没有法力的村民,他的双眼燃起熊熊火焰,他要替那些人,打碎这所谓的命运的掌控者。当紫霞手中的那条紫色围巾飘落天际,当那颗滚烫的心响彻天地,当头顶的金箍化作金丝缠绕在他的金箍棒上,那份爱,永远住进了他的心里。他对她说:“我以后做你的手下。”这个不屈的魂灵,他不甘被上苍掌控命运,却甘愿做她的手下,因为他爱她啊。因为心中有爱,所以学会了珍惜。
“我要带你去花果山看晚霞。”
再读《悟空传》发现,原来那规规矩矩去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最后的命运这般解说也说得通。“最后四个人成了佛,成佛以后呢?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以前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梦想的四个人,一成了佛,就完全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佛是什么,佛就是虚无,四大皆空,什么都没有了,没有感情没有欲望没有思想,当你放弃这些,你就不会痛苦了。但问题是,放弃了这些,人还剩下什么?什么都没了,直接就死了。所以成佛就是消亡,西天就是寂灭,西游就是一场被精心安排成自杀的谋杀。”
“所谓解脱,不过就是死亡。所谓正果,不过就是幻灭。所谓成佛,不过就是放弃所有的爱与理想,变成一座没有灵魂的塑像。”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他们的行为,或许,真的也只能这样,他们还是被戴上了一顶金箍。
“从今往后一万年,你们都会记住这个名字,老子的名字叫做‘齐天大圣’,孙、悟、空。”
是的,我们都会记住这个名字,从今往后。
我无法揣测他——今何在,他在塑造属于他的齐天大圣的时候,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不过我想,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会把自己的作品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吧。或者是,他在悟空的身上,寄托了一些他所拥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