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疾五针主要是用来调理肺气肿,急慢性肺炎,支气管炎,咳嗽,哮喘等等一系列呼吸道疾病的针法。
肺疾五针主要是:双肺俞,双公孙,双内关,双云门透中府,还有膻中这几个俞穴来组成。
第一个肺穴就取1.5寸的毫针针尖儿向下平刺得气就好,不需要在行针,这个肺俞穴扎上针以后就让这个患者平躺,然后再取第二个穴位扎第二个针。
云门透中府同样的方法平刺得气。
公孙和内关,就取一寸的毫针,直刺得气就好,也不用行针。
编者按:
肺腧配中府,腧募配穴法,一在后为阳,一在前为阴,二穴搭配,平衡肺之阴阳。
公孙内关胃心胸,属八脉交会穴配穴法,擅调节胸中气机。公孙调冲脉,冲脉为人体身上最大的气机升降之脉,故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咳喘多为肺气上逆,故降冲脉亦可降肺气。内关调阴维,阴维脉维系诸阴,尤其是胸腔内部之气机。故内关可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亦擅长调节诸气之病。
诸穴合用,融俞募配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于其中,共奏宣肺降逆止咳平喘调畅气机之功。
治疗头晕的神奇穴位:支正穴
支正
支正为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手太阳小肠经。支正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支指支别,正指正经,手太阳经络脉由此别离正经走向手少阴经,故名支正。
图源于灸大夫网站,侵权删
【穴名来历】
支指支别,正指正经,手太阳经络脉由此别离正经走向手少阴经,故名支正。支指离,正指正经。杨上善曰:“正,正经也。支,络脉也。太阳正经之上,支别此络,走向少阴,故曰支正也。”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而名之。本穴取穴以手托颐,指尖于本侧向上旁竖,本经转成当前直线,穴适当腕肘折中处。《金针梅花诗钞》支正条:“肘必支持臂正直,去腕五寸支正得。”因名“支正”。盖以取穴姿势而得名也。
【定位】
标准定位:支正穴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一说支正穴“去养老一寸七分”(《针灸集成》)
【解剖】
支正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末支。分布着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深层桡侧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上述皮神经外, 还有贵要静脉,该静脉以不同形式与肘正中静脉相连, 最后归流肱静脉。针由皮肤、皮下筋膜在贵要静脉的后方穿前臂深筋膜, 入尺侧腕屈肌,再深至指深屈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的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 该肌桡侧半由正中神经支配。
【主治】
支正穴主治项强,肘挛,手指痛,头痛,眩晕,神经性头痛,热病,目眩,好笑善忘,易惊,惊恐悲愁,精神病,消渴,寒热,颔肿,神经衰弱,癫狂,肩臂肘挛痛,手不能握,尺神经麻痹,颌肿,指痛,麦粒肿,四肢无力,项强肘挛,疥疮生疣,十二指肠溃疡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病,眩晕,神经性头痛;
其它:麦粒肿,十二指肠溃疡等。
【刺灸法】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下放散至手。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每天用拇指指腹揉按支正穴1~3分钟,可辅助治疗头晕、目眩以及手麻、颈椎压迫症。
【配伍】
支正穴配三焦俞治目眩头痛。
支正穴配神门治神志病。此为原络配穴法,有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狂,精神病。
支正穴配曲池治肘臂手指痛不能握。
支正配肩髎,有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肩臂,手指疼痛,挛急。
支正配鱼际、合谷、少海、曲池、腕骨,治狂言。
支正配少海、曲池,治肘臂手指痛。
秒杀痛风五针
针具用0.35x30或0.35x40,针对侧手。
第一针穴是拇指横纹上的小节穴(踝痛点),一手将拇指关节拉开,把针扎入骨缝。
第二针在手臂曲池下三指的高点手三里直刺到骨面。
第三针合谷贴骨进针达到针感。
第四针是第2与第3手指夹角处直刺有酸感为止。
第五针是加强针,在手外腕横纹的阳池的凹陷处进针直刺。
针完活动患处,一般立效,活动从疼痛减轻到消失取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