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拆解《游戏力》这本书。
这不是一本给你一些游戏教你和孩子玩的书,这本书最重要的是打开你的游戏按钮,激发你的游戏细胞,让你随时随地都能和孩子玩起来。
我们家住在7楼,没有电梯,有时候我女儿上楼会闹情绪,比如:我爬不动了,你抱抱我吧。
我心想:开什么玩笑,抱你上楼我的老腰和腿肯定就废了。
那该怎么办呢?有次看到楼道灯打下来的影子,我就学着我女儿走路的方式东倒西歪说:“我是个不倒翁,只能跟着前面的不倒翁走路。你往哪边倒我就往哪边倒。”
我女儿看了哈哈大笑起来,不知不觉就走到家门口了。
想想,如果我用唠叨训斥的方式,孩子或许会不情不愿地上楼,或许会在原地闹情绪,彼此都不愉快,花的时间一定比游戏的时间多。
大人要怎么做才能加入孩子呢?
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孩子,当你是孩子时,你会怎么做?
01.游戏对于成人为什么这么难?
我女儿和她闺蜜在我们家玩的时候,我们几位成人最希望的是:孩子玩自己的,不要来打扰我们。
有时孩子来邀请,我们会建议:“你们自己玩吧,爸爸妈妈们休息会。”
在游戏的王国里,孩子悠游自在,许多成人却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不愿意融入,这是为什么呢?
或许是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陪我们玩得少,我们慢慢失去了游戏的能力,这造成了我们与孩子相处的障碍。
或许是我们在童年时期累积了一些心理问题未治愈,比如有些父母因为自身的情感问题拒绝与孩子有过多的亲密接触,有些害怕自己带不好孩子,逃避和孩子的相处,有些父母自己内心都没有足够的爱支撑,就没有力量与孩子相处等。因此当孩子需要我们一起游戏时,这些问题就会跑出来阻碍我们。
有时我们需要强迫自己和孩子一起玩起来,才能看清楚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是什么。
除了受自己的情绪影响之外,或许我们还会被游戏本身的无聊搞得厌烦不堪。
看着孩子一遍遍搭积木再推倒,孩子假装是击剑手一次次击倒你,孩子玩游戏输了大哭大闹时,很多父母就开始克制不住脾气了。
也许我们都曾发誓,绝不会像其他大人那样严厉地对待孩子,但在孩子发脾气、骂人、行为不端时,我们还是会一怒之下施以惩罚,或者把孩子拒之门外。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情绪背后的来源,然后放松自己,放下自己的身段,与孩子玩她们钟爱的游戏。想一想孩子出生时,你的满怀期待和满腔爱意吧。
02.父母要不要参与孩子的游戏?
孩子在慢慢地长大,我们要放手让她们自己玩耍,培养她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我们也需要用游戏与孩子联结,家长在游戏中要扮演什么角色呢?
一种是确保游戏安全的角色,比如环境安全,随叫随到让孩子心理上觉得安全;一种只需要欣赏孩子的游戏,当孩子需要观众时,我们适时地为她鼓掌。
当孩子出现以下四种情况时,父母需要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
1.孩子很难与同龄伙伴或其他成人建立稳定关系
有些孩子喜欢打人或者和别人争吵,这时父母可以多和孩子玩身体接触的游戏,比如和父亲摔跤、玩枕头大战,父母给孩子更多的拥抱和亲密接触,孩子更容易融入群体。
2.孩子无法自发自如地玩耍
游戏难度过高、攻击性和破坏性强,游戏规则复杂等情况下,孩子需要大人提供更多的游戏帮助或者多陪伴,帮助孩子理解并准确描述。
3.孩子的生活出现变动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孩子搬家、换幼儿园、家里添加了新成员……
朋友抱怨说:自从她家二宝出生后,大宝就像和二宝争宠似的,总要妈妈陪伴,想要获得妈妈的关注。
于是她就用书里的游戏来给孩子充电:假装有一个“爱之蛋”,她把蛋在大宝头上敲碎,用手把“蛋汁”抹遍了孩子的头发和皮肤,直到全身都涂满为止,还会亲亲大宝。
大宝很喜欢这个游戏,每天都玩,就像妈妈每天用爱给她充满了电,她从游戏中获得了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就不再吵闹了。
家有多个孩子,一定要多和大的孩子玩游戏,让她感受到父母的爱从未变过。
4.孩子遇到了危险
有时孩子在外面遇到了侵害或者危险无法表达,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游戏,让孩子演绎出来,重新找回对世界的信任。
也可以通过先说一件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故事回应。
03.放下身段,与孩子同频
很多人认为,大人必须有一定的权威,才能管住孩子。
教育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词语,不论是教育孩子还是教育成人,双方都处在不平等的地位,谁会喜欢被教育呢?成年人不喜欢,小孩子也是。
但是谁会不喜欢游戏呢?大概是没有人的。
放下我们身为成年人的固有执念,附下身子和孩子坐在一起玩,在心态上要放下来,跟随孩子,玩孩子喜欢玩的游戏。
有时孩子只想安安静静的玩玩具,但是我认为要睡觉了,睡觉前必须讲绘本,所以就强制孩子听我说,一旦孩子不听从,我就会生气。
关注孩子需要什么,从行为中探寻背后的原因。
我们总是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就要问问这两个问题:孩子做的是自己喜欢做的事吗?大人给出好榜样了吗?
我们自己能安静坐下来多久,不发火、不玩手机同孩子一起做她喜欢的事?
放下身段,还意味着我们可能要加入一些不认可的游戏中。
两个孩子在一起总喜欢打架时,身为父母要怎么做?父母可能第一反应是打架很不好,就分开他们了。过一会发现他们又打起来了,于是父母气急败坏地教训孩子,甚至打孩子。
当我们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时,孩子并没有自己思考问题,所以他要么屈从,要么不服气父母的处理方式。
书里的爸爸看到孩子打架时就大喝一声,冲上前挑衅道:“有本事你们两个来打我啊,我可是大力士。”
两个孩子一致对外,扑上去玩得不亦乐乎,早就忘记刚刚的矛盾了。
我们必须进入孩子的世界,用她的方式与她互动,才能找到更好的回应方式。
成人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孩子在说“无关紧要”、“无意义”的事,或者不断重复时,我们横加打断。然后,我们又期望他们说出我们想知道的事。
孩子会先判断我们是否认真听,会不会打断或责骂他们,然后才决定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事。
04.父亲在游戏中的角色
孩子在母亲的肚子里怀胎十月而生,大多数妈妈都比爸爸更了解孩子,相处时间也更长,那爸爸要承担什么角色呢?
我们常说,一个男孩子,如果从小和父亲相处的时间太少,可能会出现不够阳刚。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展示的是一种力量。
孩子与爸爸相处时能获得更多的勇气,他们喜欢与爸爸玩摔跤、拳击等打斗类游戏,喜欢爸爸有力地抱起自己,表达爱意。
在打闹游戏中,父亲是孩子们最好的游戏对象。
我家孩子小班拍气球、中班学转呼啦圈、大班跳绳、骑自行车等,大部分运动类的游戏也是爸爸教会的,爸爸在养育的过程中多参与,孩子会更开朗自信。
快乐和笑声是进入孩子世界的入场券,我们要学着让自己开心一点,充满渴望地与孩子建立联结,随时准备为孩子献出爱、鼓励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