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笔写这篇打卡文的时间刚刚好是23日晚上20:00,作业的截止时间,而我列计划写此篇打卡文的时间是本周二,从周二拖到了周六,我的日清单中已经在这项任务后面注上拖4,意味着第4次的拖延,透过这次作业,我觉得真可以给自己贴上懒癌重度患者的标签了。
拖延的坏处举不胜举,于事,它会耽误正事、于人,它会让人产生焦虑,但人们照样会拖延,同时会为自己的拖延感到羞愧难当,只能把拖延当作一个想赶走却总也赶不走的小恶魔。
难道我们和拖延的关系只能是“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吗?
非也!
我们不得不承认,拖延并非一无是处,在关键时刻,它甚至能保护你的财产或生命,比如:翻开购物车,居然有一大半商品失效了,我们的钱包估计也会笑的吧?而马来西亚的自行车队选手因为一直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决定出发,当他们看到马航失联的消息时,会特别感谢之前那个拖延的自己吧?
适当的拖延能提高正确率:有很多事情需要 “酿”,比如著名的黄金思维圈,就建议我们在开始做事情或看问题前,先考虑为什么要做这事情,明确做事情的目的。再寻找方法,设计达到目的的流程和方法,直指目标,最后才开始做事:按上述流程和方法开始做事情,中间会及时回顾和反馈,有否偏离设定的目的。
拖延有时候也能激发创造力:当我们被deadline追着的时候,在压力和动力下,我们发现灵感也会不请自来,比如:马丁路德金,他直到演讲的前一天还在修改演讲稿,到了最后干脆直接脱稿喊出“I have a dream.”
所以,我们不必责备拖延的自己,我们不妨与拖延进行和平相处,这里有几条建议:
1、把拖延当作一种提醒:当我们将自己的日清单排得满满当当,累到精疲力尽,却还是不能100%完成,需要把有些任务放到后面去做时,我们要把拖延当作朋友的提醒:不是你不努力,有时候你也需要慢下来,看看自己的身体需要和精神需要,先梳理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
2、把拖延当作一种冲突:冲突在工作或生活中无处不在,连上下牙齿有时候还打架呢!当我们拖延某件事时而感到焦虑时,如果你的大脑代表事实、依据、理智,而你的心脏代表情绪,情感,两者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冲突,这时,就是大脑和心脏就不在同频道上,要使他们同频,就需要大脑或心脏做出改变,直至同频,才能统一。
这时,我们需要停下来,好好考虑一下,到底什么才是我最需要的?
3、把拖延当作一种信息:有时你会发现,看似负面的拖延习惯,是为了满足你的深层需要,背后隐藏着一个正面的动机。比如:如果你是学生,面对厚厚的家庭作业,迟迟不想开始做的时候,也许你需要适当休息下啦!
别让拖延的假象蒙住了我们的眼睛,倾听我们内心的真正需求哦!
(虽然没赶上截止时间,但最终还是补完了作业,说明我还是在乎这份作业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