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读书笔记

作者:成甲   豆瓣:8.1分

简介

因为认知的不同,人们活在各自的平行世界里!

这本书是成甲打磨三年的力作,值得一读,干货满满,刚开始豆瓣评分高达9分以上,个人认为即便到不了9分,8分还是可以的,目前豆瓣8.1的评分比较客观。本书语言幽默,而且作者经常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读者的思路,这点非常好。本书大量提到查理.忙格和他的《穷查理宝典》一书。


什么是知识管理呢?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大家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大概存在三个维度:

一,数据管理的维度。比如,下载的文件怎么分类保存,如何搜索等。

二,信息管理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关注的是怎样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获得的各个知识点。

三,底层规律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关心得不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关心自己的认知深度,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即底层规律。这些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就是临界知识。

【大雄:即临界知识是一种规律,当然它也是一种知识。】

掌握了临界知识,即便是一个新手,也能在短期内超越众多按部就班工作很久的“职业”专家。这就是李叫兽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能成为营销专家,公司估值1亿元被百度收购并成为百度副总裁的原因。

本书主要介绍知识管理的第三个维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常见的核心临界知识及其解释和应用”。


成甲

Part1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一,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中国过去30年的社会发展,从认知优势的构建角度看,大概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这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左右。知识在商业竞争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大学生吃香,学院派加入了市场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竞争对知识的需求。这一阶段各种咨询企业,广告公司等知识密集行业蓬勃发展。

【大雄:这个阶段大学生比较少,拥有较多知识的人相对较少,所以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然而今天研究生遍地走,大家都拥有较多的知识数量。知识数量不再是核心优势。】

第二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这个阶段从2000年开始差不多持续到现在。在这一阶段,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知识获取范围的边界,过去在少数圈子里传播的专业知识现在可以被我们方便获取,知识数量构建得优势被瓦解,以更快的速度获得最新的知识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来源。

比如,王兴所创建的校内网,饭否和美团,都是第一时间引入美国快速兴起的产品。

第三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这个阶段是已经慢慢到来的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国外新的思想理念引入国内的速度大大提升。优先获得国外信息这一方法带来的先发优势越来越弱化。比如大家都可以订阅万维钢的《精英日课》,就可以把西方经济,社会,科技,哲学思想的新突破第一时间收入囊中。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产品和创业方向越来越同质化,在知识数量相似和知识获取速度相似的情况下,我们的产品和策略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的深度。

在知识大爆炸时代,我们必须对知识进行管理,而知识管理最重要的不是对知识进行收集,分类,保存。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认知深度呢?

二,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1,要想知道如何提升认知深度,先要弄明白什么才算深度认知

举例,对于问题:为什么北京房价那么高?第一个回答:都是炒房团搞的!第二个回答:北京的土地供应稀缺,而高购买力人群又过度集中,所以推高了价格。第二个回答明显比第一个回答有深度。

所以,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2,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问题不是我们不够努力,不够聪明,而是我们的努力有一个重大的误区。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那么什么是“技术效率”?什么是“认知效率”?

我们买来专业经典著作,报名参加培训,学习业务知识,掌握最新版office技能,我们努力学习了越来越多的业务套路,对工作越来越驾轻就熟,但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涌入:我们需要继续看新的书籍,新的文章,学习新的软件,新的套路。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每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

要想提高学习层次,我们就要努力提升认知效率;而要提升认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动效能的杠杆——临界知识。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那么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究竟该学习什么知识,才能提升认知深度和认知效率呢?

3,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要想做到极致,不是说只学某个专业的知识就够了,也不是简单的这也学学,那也学学,而是要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

我们一生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商务礼仪,人际沟通等。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就是我们所选定的专业方向,这个专业不是指学校划分的专业,而是指能够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

【大雄:提升认知深度就要学习临界知识。第一章是指出要掌握临界知识】


Part2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大雄:第二章讲的是方法,如何掌握临界知识,授之以渔。】

一,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奋。比如对读书来说,原始方法就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或摘抄。这样的读书方法,读完了往往记不住,还以为忘掉是正常的,以为已经内化成能力了。

而高效的读书方法,是把学到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我们便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认识。

前一种读书方法看似节约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时间,以便能够读更多的书,却得不偿失。

那么,读书时将新知识和哪些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会更有效呢?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也就是临界知识。

二,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两个心态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是心态,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1,心态一,绿灯思维

红灯思维就是,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防卫,第一反应就是找理由反驳,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绿灯思维就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这个人本身的否定。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明白“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

当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时,比如当有人说你写的这篇读书笔记写的真烂时,应该意识到这不是别人在说你这个人差劲,而仅仅是说你这次写的笔记差劲,我们要打破习惯性防卫,开启绿灯思维,把别人的质疑或者遇到的新观点理解成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要想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开启绿灯思维。

2,心态二,以慢为快

接下来我们说说执行中的心态,以慢为快。

要想在如今快速变化的社会里建立竞争优势,学习和成长的速度就很重要。然而快是结果,而不是说学习过程就要快。我们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

【大雄:比如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大部分学生都在求快,追求这一节自习课做了多少题,遇见十分难做的题就跳过,因为可能一节课都搞不定这道难做的题,觉得太浪费时间太没成就感了,只知道追求做题数量,却没有什么进步,而学霸可能一节课就只做这一道难做的题,却带来了提升。】

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讲,阻碍我们融会贯通的原因,恰恰是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阻塞”,如果我们没有“结硬寨,打呆仗”地把它攻克,我们就难以融会贯通。我们这次不打破“阻塞”,下次还会成为我们的拦路虎。

所以,我们要想快速提高,应花时间在那些很难的“阻塞”上,相比花很少时间却能学习很多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来说。效果却好的多。这叫“以慢为快”。但这也不是说读书就该一页一页来。要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这其实是二八原则,要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面。如果我们把时间平均地,慢慢地花在每一页上,那才是真的效率低,赶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

赶着快的人,选择的是同一条路;有勇气慢下来的人很少,反而在快速成长的路上不拥挤。

三,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具体的方法层面。作者最常用的方法有三个,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

【大雄:假设指我们的观点,认知。因为我们的观点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不一定是真理,不一定与事实相符,所以作者用了假设这个词。】

1,反思

我们的所有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而要想让我们假设的质量得到提升,最核心的步骤,就是反思。

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其实是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复盘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反思不是总结。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1)反思的三个作用

发现知识误区

“人就像录音机一样,一按按钮就播放”,这句话是说当一个人遇到相似的情景,就好似按下录音机按钮,会采取相似的行动。而行动之前必先产生假设,这种未经理性思考,面对某种场景就立刻得出的结论,就是“跳跃性假设”——跳开理性思考的环节做出的假设。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一种假设,而我们的假设是大脑对事实进行解读之后形成的。我们成长的过程,便是让我们的假设更加接近事实的过程。而跳跃性假设,往往不是最合理的假设。

如何发现跳跃性假设,让我们产生新的解决思路呢?答案便是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理的方案。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放慢思考的速度来审视“自己做出决策的过程合理吗?”“要实现的目标还有其他方法吗?”“考虑的因素全面吗?等问题,我们就更可能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反思。这种反思练习可以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比如记日记的时候,回顾一天的生活,看看我们做了哪些决定,放慢自己的思考过程,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大雄: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下来】

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这种在反思一件事情的时候通过联想和联结,将生活中其他经历和经验串联起来,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过往经历的办法,能够将自己分散的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从而产生新的知识。

而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就是多问问自己:我过去还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我还听说过有其他人犯过类似的错或者有做得更好的吗?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件事情中吗?

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每天反思,与之比较寻找差距。富兰克林就曾用这个方法培养自己的十三项品德。

不管是想养成一个品德还是一种习惯,或者是想掌握一种临界知识,每天拿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标准对标,看看是否达到了自己的要求。对标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一个反馈。

(2)训练反思能力的三个方法

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我们可以每天写反思日志,写几天之后,一般都会感觉没有什么可反思的内容,每天都过的差不多,也没什么大事特殊事情发生啊。然而没有大事的日子是多数,我们可以从小事突破,深入思考。而且在写反思日志的时候,要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我们读书就是读别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而最好的书,其实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我们愿意学习别人的案例,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编辑成案例呢?

曾有人说:“教育的根本定义是改变自己对经验的解读方式。”教育,不是简简单单告诉你多少新知识,而是让你学会如何重新解读旧经历,产生新行为。所以解读自己的生活,把重要的经历案例化处理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反思的能力。

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不难,难得是坚持下去。尤其当写了几个月,发现内容很水的时候,你可能会怀疑自己,每天花时间写日记,到底有没有用。

如果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其实只要简单改变一下方式就行。比如把每天要记得内容分类就容易写了,可以分类成:成功之事,健康,工作,人际关系等。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而人的观念和行为的改变,往往源自反馈。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你是不会改进的。而反思日记便是一个反馈工具。

2,以教为学

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大部分人认为只有当自己比别人水平高很多才能给别人当老师,其实不然,只要你在某方面比他人相对强就行。

教别人表面上是知识输出,但实际上能带来三个额外价值。

第一,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如果某个知识你不能给别人讲清楚,那你肯定不是真的已经掌握这个知识。

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复述知识其实是强化记忆神经链的过程。

第三,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能让我们看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和可能忽略的环节。

在具体以教为学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备课不能知道多少讲多少,而是要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大量查阅资料,购买书籍。

二,在备课中,一定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

3,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并非单纯的勤奋与努力,而是要通过练习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这样才能有真正的进步。

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临界知识呢?有三个步骤。

(1)对基本核心知识画小圈,比如练习武术,刚开始大量时间练习蹲马步。

(2)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比如对于游泳,练习好漂浮,呼吸,打水等各个基本技能后,就可以整体组合成游泳这个新技能。

(3)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比如,在商业分析中,可以将复利,边际效益,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组合成一个认知框架,来判断一个企业的发展潜力。

【大雄:具体可参考《刻意练习》,《学习之道》,第二本书非常经典,该书作者的经历就是典型的刻意练习。】

四,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1,记录

你可能会困惑:写东西,不是我们日常都做的事情吗?

可是“写”与“记录”是不一样的,我们大多数的人的书写,往往是记下会议内容,摘抄读书笔记。这种书写,如果不进行有意识的组织与目的化的话,对学习能力的提升有限。

如何才能从书写升级成记录呢?一是要如实的记录过程,记录是如何“发生”的,而不仅是事后解释“为什么”

事情的时间间隔越久,我们就越容易对自己当初的行为动机和想法按照对现在有利的结果进行解读。当我们重新解读过去的经验时,就面临着扭曲事实的风险。所以要把过程如实的记录下来。

而且记录的时间跨度越长,就越可能让自己看到更深层次的规律。我们常常没有办法从生活中学习的一个原因是,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超过了我们的视界。

【大雄:今天做的事情,是因,可能到下个月或明年才能有结果。比如吃亏是福这个认知,你今天看到的是吃亏,也许下个月才能看见是福,但是只有你长期记录,才能发现是福。】

除了记录过程,更有价值的记录,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记录自己当时的情绪,思考过程,外部环境条件等。我们当时思考不周全,除了自己对问题理解不透彻以外。自己当时的情绪状况,周边环境给的压力,都会有影响。如果要复盘自己当初的决策,就不能仅仅记录事情的结论,更要记录可能影响判断的所有因素。

所谓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一般而言要记下面几个问题:

当时思考时,我考虑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如果考虑了,当初的目标是什么?

在这个目标下,我当时考虑了哪些因素?现在看,这些因素合理吗?有遗漏吗?

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各种因素中,哪个条件发生变化,结果可能不一样?

最后的结果和我的预期么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

2,定期回顾

回顾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回顾能够帮助我们超越反思经验的局限,拓展我们的视界,看到更加本质的规律。

那么,回顾工作具体要怎么做呢?我将回顾分为三个层次:周/月度回顾,主要是微观层面审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效果;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灵感激发;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大雄:作者强烈推荐用印象笔记这个软件记录】

三,付费购买

影响我们提升认知效率的努力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学习内容的质量和数量;二是用于学习的时间。

(1),提升学习内容的质量之“买书”

买书并不是为了看完,而是为了更快速寻找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消除知识阻塞。除了买书,也可以付费购买高质量的知识产品。

【大雄:作者刚开始读书方法也很Low,后来作者读书即不追求速度,也不追求看完,而是遇到问题后去找书里作者的解决方案。】

(2),增加有效学习的时间之“买时间”

比如打车,这样就可以在车上休息或处理简单工作,而坐地铁可能就得站着啦。比如买提高效率,帮助省时间的生产力提升工具,MacBook,Surface等。


图片来自网络

�Part3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临界知识?以及怎样能把临界知识应用起来。

一,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如果我们要找临界知识,就要去它可能出现的地方寻找。哪些地方比较容易产生临界知识呢?那便是可信度比较高,适用面比较广的重要硬学科里,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学等。

不是说心理学,经济学等软科学不能产生有用的临界知识,但要深刻了解其原理和前置假设才能应用,要多考虑适用条件。

【大雄:李笑来就通过物理上第一,第二宇宙速度悟出赚钱的速度一定要快。】

为什么这些硬学科里更可能产生临界知识呢?因为临界知识的思想,核心是用更加可靠学科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结论来处理没那么可靠的领域的问题。

那么具体该怎么找呢?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尽管我们可能发现了事情背后的规律,但是这往往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寻找这个规律的原始出处。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当我们找不到更底层解释的时候,解决方案有两个:要么我们想办法查询相关领域的书籍,看看有没有别人的研究结论可供参考;要么自己给出一个可能的合理化假设,然后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合理。

这个过程正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就建立一个假设。一旦这个假设被大量的检验验证为真,那么新的规律就被发现了。

二,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怎样把临界知识应用起来?答案就是刻意练习。要在不同的场景和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要在不同的场景中直接联系到临界知识并不容易,遇到问题时,先找这个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然后再对专业技术解释进一步深入分析,联系到临界知识。并且尽可能的把当天遇到的场景问题和我们掌握的临界知识进行联系分析。

临界知识除了用来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外,还可以预测问题,即预见性认知能力。有两个认知习惯阻碍着我们获得预见性认知,那就是:应激性反应和单因果思考方式。

这种在需要抉择时,思考与决策受情绪和感受简单左右的过程称为应激性反应,而这种对单个事件本身做出反应的方式,进一步影响到我们生活中的其他决策,逐步促使我们形成了单因果的思考方式。换句话说,我们在考虑得失时,很容易陷入细节的问题或表象的问题里。

穷人的思维带宽被眼前的危机占满了,他们没有多余的空间来考虑长远。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也都有这种窄带宽的穷人思维,单因果的思考方式。

与此相对的是结构性反应与系统化思考方式。所谓结构性反应,是指我们在做选择时,不仅要根据接触到的现象做出反应,还要思考导致这个现象的系统结构是什么。比如在股市里,大家都懂的别人买进你卖出,别人卖出你买进的道理,但是大部分人仍然做不到,因为他们只能看到当下的“表象”。

结构,是指任何事情都可以看做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多个元素组成,这些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结构。如果我们把各种结构的作用以及这些结构之间的互动效应当做一个整体来考虑,那么我们就形成了系统化思考。

Part4 常见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虽然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系统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但有一些重要的临界知识是通用的。

一,复利:世界第八大奇迹

复利效应用数学公式表示便是:F=P(1+i)n,其中F代表终值,P代表现值,i代表利率,n代表计息期数。

复利不仅仅是用在数学上的一个投资模型,它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比如在淘宝上的商品,销量越多,排名就越靠前,而排名越靠前,销量也会越多。

有两个因素会极大的影响复利的效果,利率和执行次数。所谓利率,就是A导致B后,B对A能有多大的强化作用。我们要先在生活中发现符合复利效应的事情,然后尽可能的提高这件事情的利率和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这样才有可能进入复利模型带来的加速成长阶段。

二,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的最基本应用便是: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问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

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加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黄金思维圈

�我们大多数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根本不是从why出发,而是从具体的what出发。比如领导安排你去贴海报,你可能就去贴海报,而不是想一下领导为什么要让去贴海报。

作者举例:我们公司要在某高校参加双选会,安排员工去该学校贴海报。大部分的员工就仅仅贴海报而已,有一名员工做的比较突出。她在贴海报以前先做了如下思考,她想贴海报的本质就是为了给自己公司的专场宣讲会做宣传,自己可能会遇到如下问题。

1,部分学院不了解我们公司,可能不愿意配合,所以我可能需要准备一段简短又有重点的公司介绍,然后再说明来意。

2,我事先查了每个学院的就业处办公地点,有一些在三四层的地方。这些地方经过的人少,宣传效果不大:所以最好能说服就业处的老师在QQ群里帮我们宣传一下或是能把我们的海报放在一楼大厅的展板上。

3,思考除了发海报还能不能找到其他更具宣传力度的宣传方式。

当我经过主楼时,看到那醒目的宣传栏,我突然想到,双选会可是学校牵头的大事儿,这海报不应该只给学院发,如果能在主楼宣传栏张贴,那效果可比单独发学院大多了,于是就又跑到校就业处找老师。

事实证明,当天的宣传效果非常好。

如果你想要和别人不一样,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那么你一定要比别人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要更好地看透问题的本质,你应该培养问“为什么”的习惯。查里.芒格曾经说过,询问自己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你就能更好地思考问题。

三,系统思考

从系统思考的角度考虑问题,有两个假设很重要,一是系统结构决定“部分”的行为,系统中的事情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系统的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二是系统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回路网络关系。

比如对魏则西事件,我们不能只是说因百度可恶,导致魏则西的事件,不是只盯着“百度”这个事物,而是要从事物的互动“关系”入手。


百度关系图

这几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之所以酿成这个悲剧,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百度没有一个及时的评价反馈体系,用户无法看到别的用户对医院的评价,百度本身也看不到。

系统的思考对我们的作用是,我们可以通过系统模型分析,找到系统的关键解,从而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作者推荐了《第五项修炼》,《系统之美》,《系统思考》这几本书来学习如何提高系统思考的能力。

四,二八法则

符合二八法则的模型有很多,在此,借人脉管理这个话题,谈一谈“二八法则”。

1,人际关系的结构洞

先说如何提高人脉的信息获取效率。罗纳德.博特教授曾提出了一个概念:结构洞。结构洞是指两个人之间的非重复关系。如果你不认识A,你的所有朋友也不认识A,A和他的所有朋友也不认识你,你和A之间就存在着一个结构洞。

事实上,我们的朋友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就像同学,亲戚朋友。聊的东西差不多,认识的人也差不多,他的朋友有很多也是你的朋友。这种关系是重复关系。

另一种,是你和这个人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比如你和马云,彼此不认识,朋友间也不认识。你和马云就存在结构洞。

在第一个关系网里,你接收到的信息存在大量冗余。如果要让你的人脉关系形成更大的信息优势,就要在朋友圈中尽可能多地增加“非重复关系人”。人脉关系中20%的非重复关系人在获取信息方面发挥着80%的作用。

用结构洞的视角来看,我们和弱关系之间更容易有结构洞。弱关系是指那些只有一面之缘,很久都没有联系的人。这也是为什么研究发现,人们通过弱关系找到工作的次数,远大于通过强关系找到工作的次数的原因。

2,人脉蜂窝,从串联到并联。

管理不同圈子的人脉中心,也存在着一个难题,因为圈子不同,保持与维护关系的必要联系也比较欠缺。怎么办呢?一个解决思路是:打造人脉蜂窝。


人际关系串联图


并联蜂窝状人际关系

3,人脉管理与二八法则

为什么在很多领域都会出现二八定律,20%的人拥有80%的钱,20%的客户带来80%的利润……。为什么这个世界不是五五分,而是二八分。甚至一个池塘里面,你刚开始投入大小差不多的鱼苗,最后也会出现大鱼占20%,小鱼占80%的结果。

要理解这个现象,就要理解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二八法则只是一个结果的表象,真正推动这个结果的关键是系统正反馈。

在我们这个世界系统中,初始条件都很相似,但一些因素的效果会不断叠加,产生累积的正反馈效应(复利效应),最终,整个系统就会出现不平等的分布结果。

在人脉管理中,我们拥有更多跨领域的重要人脉,就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解决问题;有了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合作,从而形成正反馈。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别都会带来结果的巨大差异。

理解这一点,对我们意义重大,我们能够通过提前分析系统中哪些因素可能持续累积正反馈,最终影响资源分布的结果,从而未雨绸缪,提前进行准备工作。


公众号:大雄作品

欢迎关注,只写好文,以慢为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874评论 6 47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151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270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37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16评论 5 37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35评论 1 28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61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895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342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54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78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09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18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8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02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376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677评论 2 34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