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的事业路上,千万别撞到了儿童,因为儿童是站立在教育的正中央。坚守儿童立场:情感与思维的沸腾。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我们是否还坚守在儿童立场上,是否真正在为儿童而教,是值得我们以发展的教育眼光去看待的。教育必须以儿童为本,才能重新发现儿童,认识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和儿童一起成长。教师是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儿童研究应是教师发展的“第一专业”,从儿童研究走向与儿童一起研究。
【关键词】新儿童、儿童研究、教育改革
以“新时代 新学校 新儿童”为主题的“2018新儿童教育年度峰会”于7月在梅岭小学西校区举行,在教育专家前沿思想的指导下,继续审视新时代下新儿童的存在与发展,探讨其发展研究如何落实于教育。“新儿童”再次成为儿童教育的热议话题。
一、 审思“新”儿童的立意
成尚荣老师提到: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新时代的好儿童,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有梦想。拥有儿童梦的儿童,拥有少年梦的少年才是中国梦,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所在。要想成为新时代的好儿童就必须具备三个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才是儿童发展核心素养,也是儿童正确价值观与其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针对“如何定位新儿童”这一问题,大多数人比较赞同在把握儿童本性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新时代儿童的特点。我认为新儿童是在保有孩子原本具有的的特性(如:善良、单纯、热爱自由......)的基础上,新产生出来或新自然生长出来的变化。这些一定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无论是被环境所改变的特点,还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产物。我们应该以新发展的眼光去发现新儿童,认识新儿童。刘志彪老师曾提出:为儿童而教。学校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只有真正读懂儿童内心的表情,才可能真正去走近儿童。新儿童应拥有国际视野,合应国际发展新走向。我们应着重培养其社会情感能力,做一个有责任感、有自信、有批判性思维、有持久力、有创造力的新时代好儿童。在从小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立志,如何创造,拥有新视野、有格局与内涵。儿童应该处于教育的正中央,即为教育的指南针。
二、 坚守儿童立场,进行儿童研究
儿童立场:情感与思维的沸腾。“我们一直强调儿童立场,这是正确的、重要的,是永远的追求。问题是,儿童立场不是一句空话,儿童立场也不只是表面的尊重,其深度在于价值。儿童立场是价值的载体,也是价值本身,而其价值还应从情感、思维的价值中去追索。情感要沸腾,思维也要沸腾,情感与思维沸腾了,学习生活便会沸腾起来,于是,美就来到了课堂,来到了儿童的心灵。儿童是美的,儿童立场便是美的,教育便是美的。”——成尚荣。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我们是否还坚守在儿童立场上,是否真正在为儿童而教,是值得我们以发展的教育眼光去看待的。教育必须以儿童为本,才能重新发现儿童,认识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让儿童站立在教育的正中央。时光飞逝,我们就要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姿态去创造。教师是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儿童研究应是教师发展的“第一专业”;教师要走近儿童,和儿童一起成长;从儿童研究走向与儿童一起研究。
1、坚持国家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指导思想。
教育应站在儿童立场上,引导儿童触碰并使其深入儿童心灵。儿童研究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底色开始,即在坚持儿童立场与国家立场相统一的前提下,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国家核心价值观相统一。首先,儿童是有祖国的人。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已深入其心理结构中。其次,儿童是有民族魂,有中国根的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已成为新儿童的文化奠基,孕育其民族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接班人。最后,个人与社会、国家的价值取向一致。两者应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
2、坚守并彰显儿童机制。
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儿童意味着自由,他就是自由者,自由是创造的保姆。儿童意味着探究,他就是探究者,不断地去发现世界,从而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儿童是可以拯救世界的。正如泰戈尔看来:儿童是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童年应是拥有更多的自由时期,儿童在游戏中工作,他们具有创造性自我表达的需要,对大自然有敏锐的感悟力。
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有学者认为,儿童生活在三个世界里。第一世界是现实世界;第二世界是理想世界;第三世界是虚拟世界。第一世界是由考试、分数、学习、作业、负担所组成的,在这个世界里,大多的趋势都是上好学校。第二世界是儿童的理想世界,他们拥有梦想、理想。然而却被许多老师和父母绑架,让其成为他们的理想,从而失去自己的可能性。第三世界是虚拟世界。在这一世界里,能够让儿童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丰富的信息,但是这里却充满着各种陷阱和诱惑。如何真正让儿童快乐做主人,立德树人,这就需要我们来引导其如何去认知世界,如何去辨别,如何去筛选,如何去做判断和选择。这时,就需要我们回到儿童的完整世界中,和孩子们一起去澄清价值观。
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儿童最伟大之处就是:可能性。可能性就是儿童生命巨大的创造性,所以发现儿童的可能性,就是让其未来创造性得到进一步的发现。当然还要把握好积极与消极这两种方向。
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儿童还有一个名字,叫“游戏者”。席勒曾提出:儿童都有自己的游戏方式,只有在游戏的时候,他才能真正的沸腾,产生心流,成为真正的儿童。说到底,儿童的游戏方式其实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新科技时代到来,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并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使它成为儿童的游戏方式,并要培养儿童拥有游戏精神,激励其不断取得进步,不断创新。所以回到儿童原来意义上、生活中、最伟大之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才能再次发现儿童,并认识触碰到儿童。
三、发现并把握儿童发展的新环境、新特点、新走向
随着新时代环境的变化,使儿童也处在多重的生成中,也处在新技术的包围中和价值多元的困惑中。
儿童处在多重生成中。以往的教育主渠道是以课堂和学校为主,而今的社会教育、新电子技术课程......多重领域,这不仅可以扩宽儿童的视野,而且更有利于儿童完整世界的建立。但在这些生成中,就有可能会产生消极的、负面方面的一些影响。
儿童处在技术工具的包围中。当今时代是科技时代,现代儿童已经可以熟练使用一些新技术,并且对此有极强的依赖性。科学技术一直是把双刃剑,关键是使用者是否能主动使用,并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趋向,为之所创造。所以就需要我们在儿童使用技术过程中去帮助其澄清使用价值。
儿童处在众多价值迷惑中。在多重价值并存的时代面前,就需要我们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在新科学技术上。帮助儿童在价值面前学会进行辨别、筛选、取舍,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
从这些环境变化中,儿童发展的新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儿童对成人的依赖性降低,与网络虚拟世界更为亲近;儿童的差异性发展加大,忽略了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儿童发展的非连续性,要重视儿童的非规划性,正确看待想不到、偶然发生的事件。
四、 儿童发展与儿童研究如何落实教育
从教学研究走向“儿童研究”。教育改革即学科教学和课改教学,其前提必须进行儿童研究。教学研究与儿童研究是融为一体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儿童研究的过程,将儿童研究落实于教育过程中,是教育实践的首要任务。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成为儿童的研究者,只有真正地研究儿童,和儿童在一起学习,才能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了解儿童,并向儿童学习。最终使教学即儿童研究理论落实实践,成为我们的教学育人模式。
新儿童教育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及与当下学校教育存在的矛盾之处。在本次论坛中,各位教育专家也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校以办40个社团为学生开设课程,充分运用个性化评价手段;有位校长举例:校中有一个班中有位特殊学生,班级老师每天记录这位孩子的优点,坚持了一个月,后来孩子有所改变。结合我校自然生长的办学理念,当下的新儿童教育理念与之是不谋而合的,其具体体现在:学校让孩子回归自然,充分体验户外农场生活,感受大自然。时刻不忘本,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学校的每一位孩子都是独立个体,通过校长信箱的形式让学生做主人,提出自己对学校的各方面建议;全校师生全力以赴在校园中落实一切行动,以“干净、有序、读书”的校风时刻要求做最好的自己;学校给予每一位老师温暖,老师将这份温暖传递给孩子,用良心在认真做事,这就是学校的温度。这些具体体现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坚持从美出发;每月全校共读一本书,并召开一次读书分享会;每月集体观看一场电影;全校各学科教师外出学习交流......这就是学校的故事。在学校里,每一位老师都是珍贵的存在,以慈善怀之。珍贵的老师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孩子们。每一个学生都是美丽的不同,以温柔待之。艾瑞德的美丽就是这样体现着。走新儿童教育之路我们已经在路上,但是不少学校提到实践能力是有限的。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复杂化,教师或家长过多干预儿童,并没有真正站在儿童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教育的目标性不明确,措施不具体等。面对这些问题,各学校提出在今后管理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结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新儿童教育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当前存在的问题有: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需求不相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走不进教学状态,不是很投入;教师培训内容大多与学科有关,而很少关注儿童本身;教师培训形式较为单一,有局限性,很少有双向互动;教师自我内驱力不强等。针对现存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的解决措施可以有:学校要充分相信每一位老师,根据教师培训调查意向需求来安排教师参与学习。教师发展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让正确、先进的儿童观根植于内心深处,走在教育教学的前面。教师加强自我管控能力,提高综合素养能力。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理念,应该去看更大的世界,开拓自己的眼界。坚持专业信念、儿童信念并存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儿童。教师注重发展自身核心素养:一定要蹲下来认识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爱;距离儿童近一点,再近一点。
我们坚信我们是行走在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以儿童为中心,重新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让儿童站立在教育的正中央。学校是儿童的研究院,教室是儿童的实验室,教师是儿童的研究员。正如刘志彪老师所说: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从“儿童研究”走向“与儿童一起研究”,这是教师神圣的职责。我们相信,发现儿童身上的可能性,帮助其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与儿童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