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适婚年龄,未婚又单身的,周围朋友出于好意,多会热心帮忙介绍男(女)朋友,张罗见面,也就是我们传说中的“相亲”。
几年前,我曾陪一个朋友去相亲,虽说见面的全程大概只有2个小时,要想通过这短短2个小时来完全了解一个人,似乎不太可能。但一个人的社会教养如何,言谈举止是否得体有礼,在短短的相亲过程中却已展露无遗。
1
去赴约之前朋友Y兴致勃勃,要跟她见面的那位男士就职于某世界500强公司,“据说很优质哦!”朋友Y特地强调了一番。敲定见面时间的同时,也约定好当晚我陪朋友Y陪出席,男方与他的朋友B一同出席,而朋友Y和B也相互认识。
时间定在晚8点半,地点位于咖啡厅。朋友Y精心梳妆打扮好,我和她一起在约定时间前5分钟来到了咖啡厅楼下。
由于我们来到之前未收到对方任何有关预定好座位的消息,而我们也预计作为男方,此时应该已经提前到了咖啡厅内。所以在进去之前,朋友Y特地给B打了个电话,告知我们已经到达,问他们在哪儿入座。
谁料到,B在电话中说:“我还没出门呢……他等会先过来接我,然后我们再一起过去,你们先等一下啊……不好意思啊……”
“what!!什么鬼?!你说堵车,正在路上就算了,居然到点了还没出门!而且还作为男方!”朋友Y挂上电话后就开始不爽发起牢骚来。
2
怎么办才好?我对朋友Y说:“既然人家不着急,我们也别上赶着先到,先逛商场去,他们什么到,电话来了,我们再进去。”于是,我和朋友Y晃悠悠逛起了咖啡店周围的商场,将近晚9点的时候,电话来了,说对方已在包厢内等候。
迟到已经让朋友Y极为不悦,她说接下来,倒要看看对方究竟什么路数。
服务生领着我们进入包厢。一进门,朋友Y就笑着跟他们打招呼,并点头示意,一边寒暄一边入座。而我,却把注意力放在了那位男士身上,他的举动竟然再次让我大跌眼镜。
当我们走进包厢,他把视线从手中的手机移开转向朋友Y,没有露出半点笑容,没有任何表情,甚至没有任何话语,身子坐着一动不动,唯独头跟着朋友Y从进门到入座之间距离的移动转了四分之一圈,活像个正在转头的台式风扇。等我们入座,男士仿佛已经审视完毕,一副第一印象got的样子,继续低下头,捧着他的手机看。
这时,B为了化解尴尬,主动和我们客套起来。按理,B作为中间人,这时就应该先互相介绍男女双方打破僵局,但她却扯了其他无关紧要的东西。我、朋友Y跟B就这样一直客套闲聊了大概有5分钟。
但在这5分钟的时间内,那位男士一直默不作声,自顾低头玩手机,好像他是这次约会的局外人。后来,朋友Y实在看不下去,主动反问男士一句:“请问怎么称呼你……”他这才恍然抬起头。
3
当时我在想,如果男士赴约之前本就不情愿的,大可以直接拒绝取消见面,犯不着拖拉迟到。如果见了面后凭第一印象认为朋友Y不是他要的那款,也该持有基本的社交礼节,不至于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但后来出乎意料的是,见完面后男士竟然对朋友Y表示出好感,还2次主动提出再次见面的邀约。
朋友Y会给机会吗?答案是——不给!
在遭到拒绝后,男士托中间人B来探朋友Y的口风,间接问她意见如何。朋友Y委婉告知B,没有作过多解释,只说“不合适”,这件事也就没了下文。
4
过后,我还陆续了解到关于那位男士的一些情况,说他要求挺高的,一直在“挑”。
那位男士,就职于不错的公司,有不错的收入,是普世婚恋价值观中“条件还不错的人”,然而在社交场合的礼貌教养却给他的综合分数打了大大的折扣。也许,他今后还继续自我感觉良好的出现在相亲场合里,但自己无礼却不自知。
回顾他的表现,他失分的地方在于:严重的迟到,不主动起身站立表示初次见面的欢迎,也没有表达欢迎之意的笑容和语言,在双方落座后仍自顾低头玩手机而不理会对方。所有这些行为传递出一个共同的信息——不尊重别人。
换个角度看,那位男士就职于大公司,就算在公司内没接受过礼仪培训,在平时的工作中,也会接触上司、同事、合作伙伴、客户等不同的、关系,这些基本的待人接物态度不该是涉足职场多年的他早就该具备的吗?
“首因效应”对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所以,来给要去相亲的单身男女提一个建议,不管对对方是否满意,也先别着急去判断对方是不是我的菜,先暂且把相亲看做一次普通的社交行为,把自己有礼节的一面表达出来,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否则再优秀,再有魅力的人,一个“没礼貌”就给搅黄了。
有句话说得好,别人没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来发现你优秀的内在。同理,别人也没有义务透过你缺乏涵养礼节的外在举止,来相信你优秀的内在。
朋友Y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也但愿那位男士如今已经补齐了“尊重”这门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