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4起,28日结。(中间串读完《简爱》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1《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一篇 + 司马士为地方豪族,起家于司马钧的征西羌,后司马儁(俊音)“博学好古”,邃成士大夫阶级。尊儒教。 服膺儒教即遵行名教(君臣、父子等)。其学为儒家之学。其行必须符合儒家用来维系名教的道德标准与规范,即所谓孝友、礼法等。 孝是道德标准,礼是行为规范。看一个人的行为合不合儒家的道德标准,首先看他守不守礼。 在西汉的征辟制度下,以仁孝礼让著称于乡里,是入仕的途径。取士与仁孝礼让或者说与德的结合,遂使名教成为豪族屡世必须奉行的圭臬与赖以自豪的门第的标志。(以上,说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及思想意识)
2《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层》(曹魏政权) 1曹魏尚节俭,与儒家豪族尚奢侈之风对立 2以“唯才是举”三令(10页)为政权方阵,欲摧毁儒家豪族的精神堡垒。此举不仅得到有才能的寒族人物的支持,还得到了荀彧、荀攸等豪族士大夫的支持。(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3《司马氏的夺权斗争》原因有3: 1司马懿父子本性坚忍阴毒; 2有地方豪族强民支持; 3寒族出身,本属曹氏一党,后改变政治立场,站到司马氏一边的贾充、陈骞、石苞佐命晋朝,亡魏成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4第三节:西晋政治社会的特征 1西晋统治者标榜儒家名教,中正以“品”取人,品指“行性”,即指儒家用来维系名教秩序的道德标准。西晋选举变成“门选”,门选起着巩固豪族统治的作用。 2西晋统治者爱钱,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洛中朱衣当途之士”做官目的是“为身择利”;官吏的“为身择利”使西晋统治和社会风气,败坏到了极点。 第四节:附论吴蜀 1蜀汉与曹魏施政之道相同; 2所吴与西晋之道有类似之处。 3蜀吴社会阶级的不同,影响到两国灭亡后的历史。因蜀汉境内无强宗大族,蜀灭后,地方反抗力量薄弱,洛阳统治者易于收服。吴,不然。吴被灭后,吴境强宗大族势力并未因之消灭,因而能反抗洛阳的统治。洛阳政府采取笼络吴地统治阶级的绥靖政策,然而未收大效而中州已乱。 4从利弊看,魏与蜀国的政治胜过东汉、袁绍、孙吴、西晋的政治。
5.1从州郡领兵到罢州郡兵 2分封诸王 西晋统一天下后,晋武帝为了监督异姓功臣和吴蜀地主,大封宗室为王,并且允许王国置军,取消州郡武备。他陆续用诸王统率中央兵马,镇守要害,逐渐替换异姓方镇,结果造成诸王坐大,为以后得“八王之乱”埋下祸根。(武帝天真!) 山涛说“为国者不可以忘战,州郡不宜去兵”,是看到了诸王一旦发动战争,朝廷将无法控制。(《南北朝史讲演录》)
6《清谈误国》完,又得一“格义”。只是太玄,仅知名。
7.1羯族人特征:目深.高鼻,多须.其性猛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 2氐族,自成种族。有自己的语言.风俗.农业,畜牧业与纺织业。语言与南诏语言同源。 3鲜卑有辽东鲜卑与西部鲜卑。 4慢。可以读得快一点。
8《魏晋南北朝史》番茄钟第四 + 1匈奴元、羯族石勒、鲜卑慕容、氐族苻坚、羗族姚、卢水蒙逊等,都好读儒之经典(甚至道,甚至玄等)逐步使部落汉化。 2胡族汉化,除文化汉化外,社会组织和经济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其原来的社会组织单位由“部”改制为“户”,筑城以守。 3改城后,退牧以耕。从此以土地发生密切关系。氏族族长即是宗主。北魏的宗主督护制由此而来。
9魏晋后期胡汉分治。胡人打仗,汉人耕织。胡汉杂糅以处,是一种历史现象。也说明胡人入侵中土后汉化需要漫长过程。
10刘裕,结魏晋,开南北朝。 刘初为淮北以北流民,以打倒桓玄起家。依靠力量为谢玄建立的“北府军”,谢玄之孙是谢灵运。
11《南北朝史》20分钟。仍有散漫。 一个感觉:?西晋末年以来,筑坞自守又能躬耕以自给的坞垒生活,是《桃花源》的原型或真实写照。守坞易,守城难,是坞堡形式兴盛的原因。战乱年代,人人自危,与之衍生的人们生活方式都是在积极应对的表现。或许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一步步非被磨砺出来的吧
12.1《桃花源》的纪实性与思想性 2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到底在讲究“名教”,以豪族之名,才可能“事成”(陈敏曾据有江东,基业未定便告结束。只因敏“不属于文化世家,又非武力豪族”,此“阶级性”的省察使顾荣等终于抛弃陈敏,归向晋朝)。
13慢读《东晋与江东士族之结合》,奈何? 司马睿开东晋,王导有功,不惜屈尊,笼络人心。
14.1世乱之争,无非利益。王导笼络人心之策,首先是不侵害到原江东豪族的利益。与义兴周氏的矛盾,尽可能缓和而不激化,也是从稳定东晋政权的角度来考虑。王在促使南北各阶级的利益协调事情上,有大功绩。 2王公“能行无理事”(谢安石叹咏此唱);也即谢安自己的“镇以和靖,御以长算”,“不存小察,弘以大纲”。——此为强敌压境,东晋新建,基础未稳而提出的政治方针。与班超“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之治理西域的方针似之。
15.1孙恩、卢循之乱,是五斗米道宗教“信仰”致原儒家士族政治伦理之乱。(五斗米道向士族特别是向皇室中心人物传播成功之日,也就是五斗米道的教主及上层人物最理想的发动叛乱之时。) 2琅琊王氏世奉天师道,王子猷好竹,疑不仅为高人逸致,或亦与宗教信仰有关。 3南朝史乘称淮南、江西为楚。淮南楚子与江西楚人义同。善射善战,为楚人的通则。
16侯景乱梁,羊侃助之。
17《梁陈时期士族的没落与南方蛮族的兴起》之《梁*建业、江陵两大士族集团的灭亡》,原因多在于讲朝对士族权贵的宽纵,以致士族阶级奢靡腐败,加速朝代的灭亡。
18.1乱世出英雄,风水轮流转。 2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就是这么厚道!——读史有感。 3南蛮在史书上为南方非汉族通称。 4在南朝,位高者无权(有名无实),有权者位低(有实无名)。以人多,收牵制之效。是南朝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妙方。也是南朝职官制度的特点。 5看南朝的官制,要从阶级的变动去看,才能看清楚。
19.1北强南弱之形势(人口、经济、武备等,北胜于南;北朝军事三语:组织之密、骑术之精、斥候之明) 2北朝不能过早统一南北的原因,在文化正统处。民族问题不解决,则南北不能合。
20.1崔浩主张高官与儒学合一的贵族政治。鲜卑部酋长公孙嵩反之。其实是崇汉化与反汉化的关系。 2为何得是自己部族的文化(汉语)? 有文化,就有故事,有传统,有典籍,就有“根”。维护文化,就是“留住自己的‘根’”,语言,即是家园,即是存在。读典籍,习文化,即是文化意义的“寻根”,这大概便是为何一定得是“母语文化”的深层含义。(《南北朝史》214)
21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政治政策和文化政策。
22北魏设防,六镇问题.
23宇文集团建设关陇集团之改郡望,赐田地与建乡兵。乡兵是私人制的军队。跟中央的府兵,是大小关系。赐田地是让关陇豪族与土地发生联系,“立根”.
24以佛教结。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音韵四声,发源于南朝诵经(经书“转读”之声),迄今千四百余年。 《南北朝史》于“四声”终。然对南北朝史的见解从此始。书慢读,但对其历史发展脉络和社会背景、阶级等级等有了初步了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