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想说的是,你所有你以为的平常的微不足道的努力,都会在你没有意识到的地方变成推动你学习之舟前进的力量。
而在这所有力量之中——兴趣,信心,专注三者尤为重要。
首先是兴趣。想学好一门科目,你首先得想。这个想要能激发你的兴趣。任何一门科目,如果你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那一定能事半功倍。这份热情还要能支持你,使你觉得学习是一件主动的事情。主动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语文学习重在积累。你有兴趣,你就会观察生活。不认识的字,你会去查阅;不懂意思的成语,你会去了解;底蕴深厚的诗词,你会渴望知道它的背景……你主动去触碰它们,熟悉它们,它们就都有可能变成你未来答题的力量。
当然,那是生活中琐碎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常态。特殊时期特殊对待,我们现在也需要对几个月后的那一张卷子有针对性地学习,培养出我们学习语文的信心。我发现他们给我们传授的经验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针对每种题型,都有应对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一定得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随时背诵,铭记于心。你可以自己整理出一份语文笔记,针对每一张试卷上面所涉及的题型,写下它们答题的细致思路,你会发现很多试卷的题型都大同小异,每当碰到新题型,你就可以继续丰富你的笔记内容。平时记一记,考前翻一翻。所谓“宝典在手,信心我有”。
信心与兴趣形成良性循环之后,你还需要你的专注力为你保驾护航。高考的一张语文试卷,需要你用无数张试卷做铺垫。你需要无数次的模拟,来训练你的专注力和熟练度,以保证你最关键的那一场不失误。不止语文,我想你们也明白,所有的科目都是这样。
至于具体的部分:
基础知识(成语、文学常识、文言知识)主要是背记,这个没有别的捷径。
阅读理解的基础分可以通过积累解题套路拿到。
如果想要拿高分,要锻炼自己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就是捕捉作者写作意图、和作者情感共鸣的能力。
这个就是靠读书培养,靠阅读阅读积累。
所以为什么说学好语文一定要多读书。
一般来说共情能力强,一篇文章一遍读下来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倾向、隐喻等等。
这个不是一时半会能提高的上来的,但是但就阅读题而言,掌握解题技巧很重要!
还有就是写作,知识储备写作风格不多说,最快的提高方式就是模仿。
模仿一个你喜欢的写作风格,模仿名家的句式特点,模仿用词等等。
最后,我希望你们都相信努力和改变的力量。
机会要么流逝,要么把握在你们自己手里。高考也只是你们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它通向的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现在,你还可以,争取赢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