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朋友吃饭,聊起了安全感这个话题。安全感,似乎是我一直都没有的东西,从小到大,总觉得这次成绩考好了,还有下次要努力,考上了好高中,还要努力考上好大学,大学毕业了还要使劲找好工作,高职高薪达成了还要追求家庭幸福美满,仿佛感觉这一生都活在努力奋斗当中,不断构建起一个又一个暂时让自己稍有一点点安全感的小岛。
为什么我们会缺乏安全感?以前觉得答案就是自己能力不足,不够优秀,所以会为自己的现状感到忧虑。现在再想,个人原因固然是重要部分,但却不是唯一让我们感到焦灼的原因。
流动社会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是造成社会安全感普遍缺乏的原因。原始社会可以俗称为“熟人社会”,范围和人员构成的封闭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忠诚度和信任度非常高。
现代社会的发展,正在逐步瓦解“熟人社会”的原有机制,城市的构建使得大量农村人员向城市流动,地域资源分布和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促使人员的二次甚至是多次流动。
高频率的人员流动离析了原来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上的初级社会关系,城市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和强流动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往和高度信任系数下降,我们从社会群体中获得的安全感大不如前。
此外,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对比中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西方国家人民的社会幸福感无疑比我们高出许多。
冷漠社会的舆论环境
刚才提到社会发展造成的人员强流动性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的确,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和共同经历,人在频繁的流动当中,很难与周围的人建立起坚固的互信互认关系,久而久之,人们就慢慢习惯于浅层的社会人际关系。
此外,外界信息的负面传媒的诞生和网络时代的来临,让整个世界成为一体,在降低信息获取门槛的同时,也在帮“冷漠社会”舆论环境的构造推波助澜。
社会负面事件总能成为受众的关注重点,碰瓷党、医闹团、诱拐儿童组织等,每天都在上演社会成员间相互厮逼的戏码,狠狠地冲击着我们对社会的信任感。
受众在接收理解这些新闻信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冷漠社会”的意识构建,对社会以及周围的人感到不信任,不自觉把自己的内心跟身边人疏远。
过分执着导致内在缺乏安全感
作为社会的组成个体,我们不能强大到遗世独立,自我逍遥,所以我们不能逃避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安全感缺乏。但是其实很大部分人感到安全感缺乏,影响因素更多源自自身。
相较于原始社会,现代人需要满足生存需要以外的多样需求,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自我内心需求和社会外界驱动、不同人生阶段和社会角色等衍生出来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而这些需求本不是必要的生存需求,是在社会大环境发展下催生的欲望与执念,当我们过分在乎这些执念却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会感到缺乏安全感。
寻找安全感的路上,清醒从容是最好的导航者
即便很多人觉得缺乏安全感是内外夹攻的战败结果,不过在我看来,意识到自己缺乏安全感并非坏事,人的逐利本性会促使自己追逐自身缺乏并需要的东西,只有感觉到缺乏才有追求的动力。关键是,清楚自己缺失什么并努力追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追求自己缺乏的东西,物质也好,情感也罢,都是值得肯定的。没有人能够百分之百确定你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安全感,只能靠自己摸索领悟。不要把缺乏安全感看作是多虑,不把安乐放大也不将忧患看低,努力找到两者的平衡,清醒从容地面对,这大概这就是最大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