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融入中国人血脉的牵挂,我想大多数的答案一定是家,随着贺岁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热播,它不仅仅开启了中国科幻片的先河,也使演员吴京成为百亿帝。《流浪地球》的成功,笔者认为就是和大部分情感上的共鸣,以及在细腻之处的勾勒,在地下城中,老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希望?”,希望是在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珍贵的东西,在临近整部剧的尾声,我们选择带着家流浪的希望和活下来的曙光,笔者认为未来的学校依旧是能为人开启智慧,带来希望的地方,能够温暖你的梦想,为你血脉融入力量的地方。
在中国的学校和世界一样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每个时代的学校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从庠序到私塾,从古代官学到现代公立学校,无一不是时代变迁的产物,可以说学校就是时代智慧的动力源。面对未来我们有着无限的遐想与万千的假设,未来学校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它倡导重新设计学校,通过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校结构性变革。在《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一文中作者认为,未来学校应具备以下六大特征可以称为未来学校:一是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二是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三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四是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五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六是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
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新时代必然会塑造出新的学校形态,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体系、组织管理等都会发生新的变化。尽管如此,教育的本质并不会因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发生改变,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也不会变。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教育需要改变,也需要坚守。学校既要主动对接时代需求,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同时,还要坚守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本原,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创造权交给老师,把更多的办学权交给学校,让未来学校真正成为学习的乐园,而非教育的工厂。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的未来教育信息化的风向标,“互联网+”是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行者,“互联网+”是教育生态环境的护林员,引入天然的阳光作为防腐剂,“互联网+”是教师心灵的栖息地、学生成长的伊甸园,它既是微观的一个网络行动,更是一个宏观的大趋势。
最后我还要提到现在笔者参与的青椒计划,这里有一群平凡人用他们大脑与双手创造着不平凡的未来,在这里笔者有勇气开始一件事并把它坚持下去,例如读书和健身,持续不断的思考我能够为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而不是社会或者他人究竟能给我什么,克服自我的负能量我把这一过程归结为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通过稳定的基础知识的建构,形成具有自组织性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见识丰富与厚实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