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须谦和平易,作文要一意孤行。”
徐则臣所说的“一意孤行”,即是在写作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他在2015年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中说:“只要真诚,坦荡,文学可以一意孤行,文学也必须一意孤行。”
或许徐则臣也是这样践行他“一意孤行”的写作理想的,这些年,他出版了很多作品,获得了不少奖项。在他的作品中,小说的知名度比散文高,比如获鲁迅文学奖的《如果大雪封门》、获老舍文学奖的《耶路撒冷》和获茅盾文学奖的《北上》等作品。不过,我想先通过散文来了解这个作家,于是读了他的这本散文自选集《一意孤行》。
这部散文集按内容分为五辑:《纸上少年》(一些往事)、《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一些旅途见闻)、《那些梗着的脖子》(一些文艺评论)、《不忘初心,一意孤行》(一些演讲)、《别用假嗓子说话》(一些杂感)。每一辑的名字都是这部分散文中的一篇,括号里的文字则注明了这部分散文的内容。
往事如烟,读《纸上少年》一辑,那些关于童年、故乡、亲情的记忆,年少轻狂的梦想,成长中的痛与求索,带着一种乡愁的淡淡忧伤和回不去了的惆怅。不知是因为和作者同属于一个时代还是这些文字极具感染力,常常也被不自觉地带进了回忆,忧伤而幸福。
一个来自村庄的孩子,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仅走出村庄,走进了大城市,还用脚丈量了世界上许多个国家的土地,这是他在追梦路上一意孤行求索的结果。在《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这一辑,随作者天南地北去旅行,在文字中领略路上的风景。徐则臣说他最喜欢的四个城市是:耶路撒冷。伊斯坦布尔。圣彼得堡。阿姆斯特丹。前两个城市,他都有同名的作品集诞生,可见旅行对一个作家的意义。
旅行和读书,都是打开内心的方式。《那些梗着的脖子》,是作者的一些文艺评论,有他读帕慕克、马尔克斯等作家作品的一些感受,思考深刻,有见地,尤其是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另外他评论的《生死朗读》,正好我也读过这部作品,能引起强烈共鸣。
演讲和杂感部分,充斥着作家对时代、人生、写作的思考,可读出他敞亮的诚实。正如书的腰封上所写的:“一部记忆与思索共振的风之书,字里行间的韧性,来自于诚实,敞亮的诚实。”这种敞亮的诚实是不讨好、不掩饰、不做作,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直面自己的内心,所以读来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仿佛发出了自己内心一直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声音。
演讲和杂感部分中,作者关于写作的一些思考与见解让人受益匪浅,他强调写作要一意孤行,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别用假嗓子说话》一文中,他说:“你就是你,没事少往别人的队伍里混。没有自己的声音可以慢慢找,别老用假嗓子说话,否则,要你干什么?”这是给想要在写作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人一个忠告。
至于为什么写作,徐则臣说:“写作成了你自我表达的需要,成了你自我确证的前提,成了你之所以是你的必要条件。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你的‘是其所是’。你写作,因为你有话要说。不说真会憋死。你有话要说,因为你对这个世界还有激情,还有不满,你希望它能再好一点,更好一点……”
是的,你写,是因为你之所以是你,要通过写来自我确证,也是因为你有话要说,因为你对这个世界还有热爱。至于你能写什么?如何更好地写出来?是写的难题,不过,坚持寻找,静静等待,相信最终会渐渐找到,即便不能,那也可享受这个寻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