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不良嗜好,看见墓碑无论新旧都会观摩一番,它的造型、用料、刻字,特别是刻字。
今年祭祖时,见老地方又添几座陌生新碑,细看竟发现有儿时伙伴姓名刻有其上,幸好是小字,也应是小字。大字“已故xxx老大人之墓”下面则是小字依次写孝子女、子女配偶、孙、外孙、重孙。小字排列多的墓碑家族人丁兴旺,多子多福,有的墓碑排字极少,难免要多增一丝人间凶险和苍凉。
川渝墓碑的刻字内容千篇一律只交代人物关系,什么“音容宛在, 永远思念、哺育之恩, 永世不忘……”统统不用。生前的痛苦、挣扎、恩怨、难舍,在走后都一笔勾销,似乎有一种川渝人的松弛感,无需多言我自去也,勿念。
川渝墓碑称呼多用“故”字,我幼时见过一块刻有“光绪年”的宽厚墓碑,被村人当洗衣板竖放于溪水间,墓主姓名以及子孙姓名,早被上几代的勤劳妇女抹得光滑干净,剥开墓碑前面的青苔,留下罕见的“先考”两字。清宫剧里皇子管爹叫“阿玛”,爹死后追忆他的丰功伟绩则叫“皇考” 一度以为“考”和“妣”专用于帝王, 细察其实“考、妣”一开始只代表父母,并无特殊意义。
个人觉得“故”字更有意思一些,可以理解为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指旧交,老朋友。也可以理解为古人,作古之人,例如某伟大科学家早已作古,回归元素周期表,成为茫茫历史尘埃。我相信故人为死者的意思,多半是前面两个意思的衍生,目的是为了表达失去生命特征的这一结果,显得仓促、尖锐、缺乏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