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不用因为生计去做一份工作,你会做什么?”
“你会怎么向刚认识的朋友介绍自己?”
“现在的你是自己喜欢的样子吗?如果摇头,为什么不是?”
2015年7月,我大学毕业,像很多迷糊而热血的互联网青年一样,来到了帝都,在一家正值风口的创业公司工作。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工作很忙。当惯了好学生的我,勤勤恳恳的接受着老板派遣和同事需求,每天晚上10点多走出公司,地铁外面越来越接近北苑,像个灯红酒绿的大农村。我看着周围双目无神刷手机的同行们,心里好像即欣慰又失落。
那时候的我忙碌得没空发朋友圈,周末不出去聚会,放假在家加班。我迅速的变胖,脸泛油光,眼周不和年龄的皱纹和黑眼圈,洗完头的时候大把掉头发。我疲于奔命,没有目标,偶尔和老朋友聊天便是抱怨北京,“在北京生活真的太辛苦了”。
后来渐渐的不忙了,我的时间又回到了自己手上。我的每个周末不用再蹲守在电脑前,有时天还亮着就走出公司。但我突然懵了。我没办法去好好支配这些还回来的时间,刷朋友圈看到这篇干货那篇总结,从互联网产品研究、企业投融资管理、各种行业盘点和分析,一直到情感鸡汤服装搭配,我觉得自己什么都缺,恨不得强行给自己二十四小时充电。
有天和朋友聊天,抱怨现在的工作太散漫,老板的指令不明确,苦水一发不可收拾,然后成了在北京生活好苦闷。朋友听到这里已无可忍,打断我说“亲爱的,这不是你的工作状态出了问题,是你的生活状态出了问题”。我愣神,她继续:“如果你还是想不清楚你要什么,不管在哪,不管给了你什么,你还是一样不满足”。这好像真的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突然把我敲得支离破碎。我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一直学习的是如何更快速理解问题,如何找到捷径,如何高效解决问题。那个十几岁时的我困惑的问题,“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至今未得到解决。
恍然大悟后的挫败感折磨着我。一方面我惶惑不安的到处寻找答案,羡慕身边有些人已经有人生目标和路径计划(比如X年成为部门中层买房买车一类);一方面我没有了斗志,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无头苍蝇乱转。我担心的东西很多,常常心如火炽:这个风口是不是行将没落,公司会不会在猛烈竞争中被打垮,互联网更新换代那么快几年过去以后我怎么办,以后离开北京的话去哪里……
五月不忙的时候休假去了泰国。每天都在高温中翻滚,夜幕亮起时暑气才退散。泰国在我的印象里像一个熙熙攘攘的热闹社区集合。上班族和非上班族们都一样嬉皮,晚上懒洋洋的走在集市里买果汁;年轻人们和摊主嘻嘻哈哈的打闹;有时吃着饭隔壁桌突然唱起歌来。
最后一天晚上在曼谷逛夜市,缓慢升起的摩天轮,像童话里的旋转木马,在清凉海风中漫步的情侣,无一不让人留恋。夜市前的喷泉边,一个乐队演奏着hotel california。乐队有十余人,看上去都是本地人,从五十岁到十岁不等,用的乐器也五花八门。年纪稍大的神情放松,身边围着像是弟子;年纪稍小的表情严峻,死死盯着眼前乐谱。他们都心无旁骛,享受着自己的表演。人们坐在长椅上、路边台阶上、甚至是铺着鹅卵石的小路上,边喝着啤酒边拍掌,压着面纱低低的笑着,或是一脸认真。
在这种氛围里,人表达自我意志的意愿之强烈,完全胜过对社会规则的顾虑。也正是在这时,我突然想通一件事:人生中的很多问题都不该去向外界寻找答案,因为答案只在自己这里。
一、大部分的事情,只和自己有关
大学期间,有时会接到学弟学妹的各种疑惑,从“转专业还是继续读”,“该读研还是该工作”,“回老家还是留下来”,“考公务员还是找工作”……到“该顺应自己的性格还是努力改变”“找性格互补的还是相似的朋友”。其实每个人面临选择时的所处的环境、考虑的因素各不相同,每道题都是一道独立的题,并没有通用解法。
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的事,该怎么想,你应该听自己说。有一句话,生活中80%的问题都可以用“关你什么事”或者“关我什么事”来回应,那些只和自己有关的问题,没有必要知道别人的答案。
二、大部分的决定,影响的只有自己的未来
抛出自己的问题,得到其他人的选择后,往往下一步就是不死心的追问他人经验。大家最最关心的,比如这条路以前有没有被验证过,比如前人是如何选择的,现在过得怎么样了。这点在报志愿和找工作的时候最突出,我们做惯了看透结局的选择题,但是生活常常给的是一个只有牌面的证明题。说真的,就算在关键时点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也一定没有相同的人生,别人走出了一条什么路,和你一点关系也没有。
还是有句老话,误入了别人家的果园,还以为自己已经收获整个秋天。在成功大肆学鼓吹机遇与时机的今天,真的很想泼一盆凉水:根据大多数人的能力现状和努力程度,还不到需要用抓住机遇来决定命运。同样的,你自己的经历,对别人来说参考价值也不会太大。
三、大部分的感受,除了自己外无人可说
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很多事情才刚刚开始。如果说之前困于迷惑,那接下来就会开始困于诱惑。不能参与的朋友聚会,不能附和的娱乐话题,不能消磨赖床的周末……你有的大概都是,图书馆闭馆时的音乐,教学楼次第关闭的灯光,深夜孤独亮着的电脑。越是有明确追求的人,越容易感受到这种孤独。即便有团队有朋友,很多心路还是要自己走完。
所幸的是,在这样的孤寂里,你更容易听见自己。
四、向外理解的丰富程度,取决于向内剖析的深度
“什么样的人看到什么样的世界”,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世界就是由人组成,当你理解人性的复杂,你便能理解这些规则制定的初衷。说得更通俗些,不管历史、政治还是商业、管理,所有由人类执笔的游戏中,人性永远是其内核。
二十岁到三十岁,确实是认识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时间。认识这个世界的第一步,便是认识清楚你自己。刚进互联网这个圈子时,导师说:“这个行业就像飞速旋转的罗盘,越是边缘越被撕裂,贴近本质的地方是不变的”。世相复杂,然而照看世相的你的“本心”如果不变,那也就不为惧了。
论语深谙这点,传下一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梁启超更是把这句具象化,成了“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到教到人不惧”。知育代表常识技能;情育代表更为洒脱的人生观,不为求“得”而求“不足”;意育便是自律自制的意志力。
其实人生时刻都在面临选择,很多问题永远都得不到最优的解决办法。我们过度夸大信息在决策中起到的作用,忽略了一件事:不要着急向外探求,不要害怕没有结果,答案啊,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