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后再读《情人》
距离上一次看杜拉斯的《情人》已经15年了,最早爱上她,还是初中那简单无知的小小孩童,看到第一句话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我觉得你现在比年轻时候更美,与你那时候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
被她古怪的、支离破碎的语言一下击中,闷声一棒,打得我无法言语。
看杜拉斯的东西,仿佛漫不经心的随意聊天,但语言排列精准,毒辣,直击人心,常常令人有窒息之感。
《情人》带有杜拉斯的自转性质,她文中所说的中国情人也确有其人,母亲也确实命运起伏多难。杜拉斯从小生长在衰落窘困的家庭中,无法得到稳定的生活和全然的关爱。于是,在她的一生的作品中,都充斥着无比黑暗的绝望,难以安定的恐慌,自暴自弃,以及对爱一生都难以满足、无法填满的空虚之洞。
这就是杜拉斯,破碎、颓废、衰败、绝望、带着对爱的渴望。看过她年轻时候的黑白照片,那时候她16岁,真的很美,绝代风华,眼睛波光粼粼,笑容天真甜美。
她爱,她恨。用心理学的话说:原生态的家庭,是年幼的她始终得不到安全感,她必将用尽全力去寻找,渴望安慰幼时的她,那躲在黑暗里面的小小孩童。
书中有大量的情欲描写,但不荒诞下流,而是美感十足,优美流畅。15岁的时候读《情人》,对情欲还是懵懂无知。想想我家对我也是绝对放任的,什么时候,自己想买什么书,就不过问的让我随意买。就是15岁开始,我看安妮宝贝,看杜拉斯,看村上春树,看川端康成,亦舒,张爱玲,三毛。。。。
看这些书的后遗症:我开始向往充满破碎和伤痕的混乱生活,渴望一场不计后果的流浪,渴望一个深爱我但抛弃我的男孩,甚至开始学着赤脚穿白球鞋,留起海藻般的长头发,穿棉布裙子,对人冷漠疏离。。真希望能看看那时候的自己,那愤怒迷茫的女孩,和她聊聊天,拥抱下,告诉她:
别tmd犯二了。
合适的书,合适的时候看,现在想想也许我该晚点看这些东西,才能透彻的明白,而不是一知半解故作深沉。
有些书,到了年纪才能体味出那个味道,就如我在旅行时候看村上的《海边的卡副卡》看到嚎啕大哭。
就如我15年后再看《情人》,才真的被那种黑暗的,炽热的绝望,狠狠击中。
15年后,我终于读懂了杜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