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参加周计划小组的第三周,也是自己开始用KEEP做跑步记录的第三周。
=
从前一直都不肯用APP记录自己的跑步公里数,心里总是揣着一份“隐秘而矫情”的主观判断——明明是美好而诗意的过程,为什么要用用数字去拆解这份美?大约自己总会类比高中时候语文老师拆解《荷塘月色》的糟糕记忆,所以从去年到今年从未动过念头要记录自己跑步的公里数。
直到参加了周计划小组,每周计划完成需要提供“证据”向他人证明。
转折从这里开始。
下了KEEP,ta的公里计数第一次让自己对自己的跑步情况有了基本认知,原来从深圳湾体育馆到观海栈台来回大约8公里多,自己的速度维持在6分半一公里的匀速。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用KEEP记录的时候,自己只能跑7公里多,这周五则可以跑8公里多了。因而自己也发现,虽然数字的确是存在“功利心”,但也能够很好的用于了解和提升自己。所以,所谓“量化”、“标准化”的确是在基础阶段、发展阶段,甚至很长很长的道路里都需要的一个辅助工具。那些能够真正“去量化”的美与好,或许只存在首位尾两端。
另外,发现自己的柔韧性貌似好一些了,做拉伸的时候,已经可以很好的贴近脸颊了,能够做出从前难以想象的姿势,这会让自己有种身体轻盈的感觉,站在观海栈台里拉伸的时候,迎着风,会觉得,好像自己也能迎风飞起,多好~~ 我爱这样的自己
大约能一直跑步,从去年到今年,虽然中间停断过依然能捡起来,是因为这件事真的令自己快乐。
只是单单跑步这件事就足以让自己获得真正的快乐。
想到去年也坚持画了3个月的画,每天一幅,自己的快乐总是以其本身为主。但没有去量化一件事,大约也是自己懒散吧,哈哈,自我宽心的“时候未到”总是好用。
PS:今天跑步的时候遇见一个穿蓝色衣服的小哥哥(哈,其实也不确定是不是小弟弟呢,毕竟那么中二),一看他跑步的节奏——跑一小段就停下来,便觉得他应该不经常锻炼。当然,他的确有点微胖,和我差不多高,猜他140?
结果,从深圳湾体育馆到观海栈台的去程里,他居然“陪跑”,速度节奏与我相近,我快他也快,我慢他也慢……这一路跑下来真的各种中二,心里烦躁又不肯认输……一直跑到观海栈台,他以为我要继续跑,结果我和他分了方向,他就停下来了。我自己停下来的时候,简直不要累趴……前半程跑下来,从原本6分半的匀速提升到5分半……还好拉伸了又拉伸……才缓过来。
意外的是,后半程返回的时候,虽然开始很累,却又跑过4公里了。
返程的这一路上,心里却有点默默怀念蓝色衣服的小哥哥了。心里忽然就明白了所谓“竞争对手”的惺惺相惜——不可否认在并列的竞争中心里存着傲娇,还有烦躁,但是这样相近的节奏在一个人上路的时候,很难不会默默想起罢。
感觉自己和那位小哥哥真的都挺中二的,简直陷入“假想敌”的情境?如果,下次……哈哈哈哈,作为一个不戴眼镜跑步的人我能认出来的只有体型和衣服颜色……如果真的有下次遇见……就一定要认识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