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基于“ORID学习总结清单”的复盘,复习对象是目标管理章节
详细的思维导图在文末
ORID=Objective 客观 + Reflective 感受 + Interpretive 解释反思 + Decisional 决定行动
客观 Objective
学习了什么知识?
重新认识“目标”并了结如何系统而客观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输出了什么成果?
输出了两大张思维导图,串联本章节知识点;
每节课的作业、问答、老师点评都总结在石墨文档上;
特定文件夹保存清单类和概念类截图
学习过程如何?
具体的练习中还是暴露了很多理解上的偏差,集中体现在:对关键结果的拆解、职业选择中关键因素的抓取、理性决策模型的计算方法
感受 Reflective
过程中感受如何?情绪怎样?
享受,充满兴趣。故事脚本很有代入感,就像追剧一样,郑桐的每一步选择都牵动着我的心。而且好好的职场故事还被我暗暗磕出了一条爱情线!课程里暗藏了很多可爱的小细节,比如郑桐为林菠萝等一众朋友的微信群设置了“大佬带我飞”的群名称。这种细节会让我会心一笑,也感受到课程设计团队的用心。
解释反思 Interpretive
是否有学习的爽点/共鸣?WHY?
最大的爽点当然是脑补出郑桐的爱情故事啦!知识上的共鸣主要体现在如何突破想的层面,迈出行动的步伐。这方面,澜澜老师给我的作业反馈和鼓励,以及贝叶斯定理帮助特别大——就是意识到“摸着石头过河”的价值。这点和最近很火的梅耶·马斯克的A Woman Makes A Plan一书的一个观点不谋而合,那就是 “要冒险而审慎的生活“。与其不断降低你的目标,活得安稳,不如勇敢追求你想要的,通过计划缩小差距。
是否有学习的卡点/阻碍?WHY?
在练习中,虽然能比较准确地提炼出影响两个职业备选目标之间的关键因素,但在关键因素的排序上不够合理。原因在于不够脚踏实地,过于重视内在追求,忽略了外在因素:比如职业前景、薪资待遇这种最基础的方面。
收获最大的三个要点?
1. 内驱力的重要性。
内驱力贯穿了整个章节。其中的底层逻辑是:没人乐于做别人的奴隶,我们都想实现自己的追求。而自己的追求到底是什么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深入、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课程提供了很多工具。比如:
我们的兴趣(霍兰德测试)、价值观(职业锚测试)、可知与未知的自我(约哈里窗)到底是怎样的?
当我们被要求完成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把它与我们自己的目标联系起来(目标再定义、目标拆解里的价值导向原则)?
我们如何更好地评估自己(“局外人”视角,认知多棱镜,职业能力自测,情绪管理清单)?
2. 用理性和数据指导决策。
看清自己,我们还要看清人(可信度加权)、事(理性决策模型、目标评估)、势(市场需求),并在其中找到我们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准确地找到和目标的差距,以及要努力的方向。这也体现在OKR的设计中:到底完成哪些关键结果才算是达到目标了?目标拆解可以防止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盲目努力,南辕北辙。同时,当我们把关键结果明确、细化以后,行动也会更容易。
3. 只有行动才能走出迷茫。
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不要因为等待“完美的时机、十足的把握、万无一失的策略”这种伪命题而驻足不前。在试错成本可以承受的前提下,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贝叶斯定理、OKR的假设分析法),在行动中找到答案,修正假设,迭代方法,实现成长。很多人常常是是本末倒置,因为害怕失败而拖延、犹豫,在迷茫和负面情绪中把奋斗的激情和信心消耗殆尽,浪费了机会和时间。
决定行动 Decisional
学习过程是否需要改良?
尽量先总结思维导图再做作业,避免带着错误认知做作业
哪些知识我要用起来?
要结合OKR和结课项目二把下一年的具体计划做出来
哪些知识我要补充学习?
我需要调研我的职业目标的具体就业前景,并咨询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