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间,总免不了要做那么几回梦的。我那些孩提时代五彩缤纷的美梦,宛如春天里在风雨中凋谢的朵朵艳丽的山花,早已纷纷飘落,唯有这个作家梦,至今仍未醒来……
幼时,偏僻的小乡村尚未通电,夜晚村庄上一片漆黑。为了节省煤油,在凉风习习的夏夜,我和小伙伴们手拿扇子追拍流萤的情景。一个个精灵般的萤火虫,在草丛间,芦苇荡里飞舞。它们忽远忽近,忽高忽低地飞着。小小的我嘴里哼着古老不变的童谣:
萤火虫,萤火虫,
你来家
俺帮你搭个小家家……
一边不停地追扑着萤火虫。有好几次误把荷叶当河岸就跳了下去……捉来的萤火虫被我放在一个白色的透亮的小瓶子里,挂着蚊帐中,像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整个夜晚。就靠这样的灯光下,我读了很多小人书和连环画册,如《高山下的花环》.《铁道游击队》.《红日》等;我父亲是村委会计,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之一,由于农村工作需要,他非常好学,平常喜欢《红楼梦》.《青春之歌》.《毛泽东文选》之类的书籍。注意从书中吸收营养。在父亲的影响下,我非常热爱小说诗词,每每读到好的诗文就写下来,有时还生硬地应用到作文中去,这自然就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还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在课堂朗读。日复一日,我对文学便有了一种美好的向往,心中似有一盏明灯在闪烁。
进入初中后,有幸遇到了我的语文老师常三俊、李国峰和体育老师付新远,他们把我引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学校成立了文学社,老师创作的小说,散文发表在校刊上,并且还有丰厚的稿酬,我羡慕极了,于是我学着写小说,散文,经老师的修改后,发表在校刊上,付老师还为我免费订阅了《新闻爱好者》杂志,心中激动,高兴像猫娃添的那样舒服。
1998年6月份,我高考落榜。万般失意的我,只得承认失败,像高家林似的,灰土灰脸地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小乡村。过上了和父老乡亲一样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身泥。一个农民的儿子,当他不能抱怨什么,也没有什么可奢求的,当农民成了他别无选择的人生出路。当时心想,没考上大学也好,可以早早地帮父母亲干农活,好让劳累了大半生的父母亲少点操劳和负担。
我刚回去那阵,仗着年轻,我每天拼命干活,用繁重的体力劳动抚慰落榜后的心灵创伤,用踏实地干活给失望的父母以慰藉。我很快学会了犁地、扬场、撒种、收割麦子等农活,成了一个各副其实的农民。真正成了农民,我才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和不易。春夏秋收,冬耘夏管,四季不得清闲,时时都要在地里忙碌着,把土地像孩子一样的伺候着,指望着从上面获取全家人赖以生存的吃穿用度。那时候没有机械化,农活全凭人力,春秋时节干活还好些,而夏季干活就苦焦异常,在夏天大忙季节,天气炎热,农活紧张,干活最辛苦。
正当晌午的时候,在地里收割麦子,每次弯下腰去,地上的热气就朝脸窜,背上的太阳火辣辣地嗮着,汗水直往地下流。但我不停歇,要不停地挥镰收割,好把成熟的麦子收回去。因为夏季的天,像婴儿的脸,说变就变,不抓紧收获成熟的麦子,一场大雨就会让一年的收成化成泡影。所以,即使太阳再热都得下地干活。常常是从地的这头拿镰收割小麦,到了地的那头,嗓子眼都快冒烟了。麦子割完后,还不能喝水,放下镰刀,把收割完的小麦抱到架子车里去,架子车装满小麦后,又拉到稻场里,用牛打场或者把小麦垛起来,以免淋雨。
农闲季节,“文学梦”一直没有熄灭的我于1999年3月份,报考了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专班。我说:“但我也从未来想过要种一辈子地,读书的想法一直在心中挣扎。”农闲季节,有时我还帮助二哥家里放鸭子。我赶着2000多只鸭子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有时候赶着鸭子到处觅食,每天要跑二、三十公里,鸭子吃饱后,我将鸭子赶到一条小河里,让它们喝水洗澡、嬉戏。我就把《新闻采访学》和《新闻摄影学》大专课程书籍拿出来看,每天上午背一些单词,下午预习课文,有时我还写一些小说、散文类型的文章。有时因为看书入了神,却不知道鸭子的去向,那些嘴馋的鸭子常跑到别人稻田里吃人家的水稻,邻庄庄稼主人总会找到我家,而我总免不了挨一顿臭骂。
后来,正阳陡沟镇招聘我到镇府任专职报道员,业余时间更充裕,我知道自己担子很重,学问低。我拼命地读书,写作,每月工资几乎全购了文学书籍。那其间,曾单轮匹马采访著名作家王怀让,二月河,刘国新,孙玉坤等。后来,正阳县电视台招聘记者,成绩突出,我被聘用,台领导推荐我免费到《河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深造,在牛林老师,肖全德老师的指导下,我的创作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多。由于我申请下,台领导叫我下乡到彭桥乡负责报道富民工程工作。我不辞劳苦爬山涉水深入农村第一线调查采访,撰写大量新闻稿宣传该县领导干部扶贫攻坚、生产生活、抢险救灾、拥政爱民等方面的先进事迹和群众生活精神风貌。由于我的成绩突出,加入了河南作家协会。
铁肩担道义,妙笔着文章。1996年3月份,正阳县某乡供销社梁某积压3年失效变硬的磷肥5吨,用粉碎机进行粉碎,达不到正规印刷厂印刷商标,冒充“外国磷肥”公开销售,坑害农民。我获悉情况后,立即到彭桥受害者采访,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明察暗访,连夜赶写题为《彭桥乡查处假劣化肥》等新闻稿件寄给编辑部.《驻马店日报》、《河南电台》、《驻马店日报》很快做了报道。顿时,在省内引起强烈的反响。
图中:张子保采写的通讯《嫁不出去的姑娘》被农民日报评为二等奖。
《农民日报》举办“法在生活中征文”,我采写的通讯《嫁不出去的姑娘》被评为二等奖。通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在北京长城采风,,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更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出人头地,实现文学梦想,就必须走出黄土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从此要强的我背井离乡,离开了那个养育我的小城。张子保只身闯入广东省东莞,在《东莞企业风采》杂志社招记者,张子保又进了杂志社当一名拉单记者,当记者半年中花了不少积蓄,没有拉到一个单。
2001年,张子保又应聘到油甘埔兆业厂任生产主管,走马上任后,为了适应新环境,也为了能给老板留下好印象,张子保加倍努力地工作着——出差、应酬、处理文件。业余时间,张子保却觉得无聊,精神上感到特别的空虚,放弃了高薪。直到走进充满生机勃勃的嘉利集团,漂泊的心顿时就好像回到了久违的家一样,倍感亲切和温暖。张子保不再为生活感到悲伤和失望,这个厂很重视企业文化,有厂刊、图书室、图书室里订有全国报刊几十家;能有那么多书看,对他来说是最好的生活享受了。张子保从一名员工成长为组长、主管、企业主编。在这里打工,张子保并没有放弃自己理想和目的,继续从事他的写作事业.公司分给他一套房间,买了一台电脑,白天上完八个小时外,一个人安静地进入文学创作天地……
图中:央视记者在采访张子保
创办新莞人第一期
香港作家协会主席蔡丽双为张子保主编>题词
2007年8月1日,在陈子建等文友的支持下,张子保创办了报,至今已办10期,会员500人,得到文友们高度评价,《央视台》、《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作了报道。引起了香港作协主席《香港文学》主编蔡丽双的关注,蔡老师还为《新莞人报》题词,得到文艺界和文友们高度好评。
如今夜晚,下了班,冲了凉,倚在床头,就着灯光,捧一本文学书籍,翻上几页,这是每天必做的“功课”,也是一天中最放松.最快乐的时光。当然,我常常想起小巷没有灯光的日子……
这10多年来,我先后在《佛山文艺》《江门文艺》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若干,还出版了>以及打工文学作品集三部。
我蹒跚走在文学道路上,不禁想起对我精心培养的老师们,是他们教育我一步步提高文学创作能力,是他们在我遇到困难时帮助我迎刃而解,是他们为我在不断提高的文坛道路上给予的付出。我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我故乡河南作协才华横溢的优秀作家.正阳县作协主席牛林老师,一直在扶持和鼓励着我在文学道路上不断进步,于作者心灵深处不仅仅是谢意深深,其为人为文均令鄙人敬佩不已。
还有支持帮助.培养我的还有《东莞文艺》主编.东莞作协副主席胡海样先生;《江门文艺》原主编谢继贤老师;《打工文学》主编.福建作协会员陈雁军先生;《北京文学》编辑白连春先生;《侨乡文学》编辑徐非老师;《大鹏湾》主编罗向冰老师;《江门文艺》副主编雪月老师,使我没齿难忘。祝愿他们在文坛道路上一路与你同行,越来越好,祝愿他们的未来会更好!
我主要写小说 .散文,偶尔写一些调查报告,群言堂.。我觉得写作是一份苦差事,是折磨自己。但我已经陷进去了,不能自拔了。
写作不是一桩轻松的事。要读书,要读一定数量的书,还要多观察 .多思考,要善于捕捉灵感,不善于捕捉灵感的人是写不出好东西来的。一个有志文学的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去仔细体察生活,去认真地学习别人的作品,去艰苦地进行创作实践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玩文学.玩生活。”
此文在《东莞电视台》《乡音》栏目播出!记者采访了张子保文学成才的专访30分钟!
作者简历:
张子保,黄河.淮河浪子等十几个笔名,河南省正阳县人,资深媒体人,揭黑反腐记者,多家刊物编委、网站的版主、顾问和评论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他在多年的新闻工作中,共发表文学、新闻纪实作品若干,创办《新莞人》报一举成名;为人低调不失倔犟,自视为一株从家乡田野移植到都市里的高粱。目前作者任北京某家媒体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