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看完了这周的青春有你,给我最为触动的是一位名叫阿煜的选手。他身上的各种特质我都能在我身上找到:慢热、敏感、内向。
我是一个话很少的人。虽然现在这个特质已经减少很多了,但这一点是童年的生活经历和骨子里的性格带来的。我自己很明白,不管看起来改变多少,我骨子里还是以前那个孤独精。
还记得我高一刚入学,和我曾经的好朋友的磨合期。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想感谢她。感谢她的不放弃,我那个时候已经基本要放弃跟她处朋友了,在我看来朋友这件事不是硬凑的,而是跟谈恋爱一样,是有磁场的。其实这件事也能反映出我性格的另一方面,很丧。我对于绝大多数都没什么太多兴趣,我顶多愿意去尝试一下下,然后就放弃了。所以当导师问阿煜你的简历上面写着你对所有事情都没兴趣的时候,我特别能理解那句话的意思。不是没兴趣,相反是有兴趣,但接触后就觉得没意思,天生带点悲观主义。日常生活中不愿意积极争取,这一点是我这两年明显感觉到的。特别是遇见一些事情,其实自己张张嘴,努努力,都能够得上。但我的悲观主义在我尝试一次后,就不愿意再去了。
人与人之间相处也经常这样。特别是高中阶段。
所以尽管现在我已经和那个朋友不怎么来往了,但我心底还是依旧保持一丝感激。她的出现对于高中时候的我性格改变很大。我和她磨合了将近一学期吧,才有了后面高中三年的形影不离。她让我的内向性格走出了一半。虽然自己现在还是内向,但比起曾经的自己,真的是改变巨大。至少自己学会了搭话,学会了主动。而不是与人相处像个木头。随着这几年的不断成长,我越发的意识到内向性格在社会上的相对艰难。我个人对于这种性格并不讨厌,相反我还挺喜欢的。世界五彩缤纷,人的性格也不应该局限于一种,每一种性格,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都可以碰撞出巨大的火花。但我也不可否认,内敛性格在社会活动中是劣势。
我开始给自己包裹一个外壳,一个不太完美的外壳。假装自己是乐观开朗的当代青年,但只有我自己知道,不管外壳再怎么改变,内里还是那个原来的孤独精。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人主动和我说话,我就默默当那个孤独精。这一点曾经被同门单独跟我聊过。我问他:我话少吗。他说:也不少。但是当没有人主动和你说话,你可以一直不说话。
因为不说话的我,才是真实的我啊。你所看到的话多的那个我,是后来被自己硬逼着出来的。
阿煜最后回答李宇春的那个问题,说以后朋友圈会有很多。我当时听到特别有感触。我们虽然内向,虽然觉得孤独是常态,但内心也是盼望有人能主动走进的。
愿所有孤独者都能享受孤独,同时又能有朋友相伴。
虽然这个想法很难且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