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要变了”这句话,是《平凡的世界》里田二说的,田二是个傻子。
在1975年的中国,恐怕除了田二再没有第二个人敢这么说了,而那时孙少平刚上高中,穿的破破烂烂,一顿只能吃两个高粱馒头。
在好像那时候的农民都是如此,吃大锅饭,挣工分还有生产队,这样的生活对于现在出生的我们实在太遥远,而且没有种过地,怎能体会到里面的滋味。
一个村里的农民在一起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一样功分,就会有人偷懒,这样也无法激励人们的积极性,最终作为农民连饭都吃不上,坏的带坏了好的,或者说这个形式本身就有问题。
等到了包产到户之后,每一户人家分配到自己的土地,除了上交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样一下子人们的积极性就给调动起来了,生活也为之好转。
虽然有很多人知道这种制度存在问题,但是在当时可是个路线问题,太严重了,人们在经历过各种浩劫之后,已经不敢再去折腾,只能等,看世事的变化。
是啊世事变了,要不怎会有现在呢。
《平凡的世界》里介绍了黄原农民的生活,介绍了那里的地貌乡情,还有文化,通过里面的人物表达着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孙少平是书里的灵魂,如果不是读过很多书,见过更多的世面,也许他也会和他爸他哥一样,在农村做一个农民,当然肯定也非常优秀。
只是他不愿,更加不甘心,他有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走自己的路才能够满足。
作者说他就是读的多了,思考的多了,才有了苦恼,这种苦恼是家里人无法理解的,为此他只能遵循自己的内心,出去谋生,他更愿意自己去承受生活的惊涛骇浪,无论生活的艰苦会是什么样子,都愿意自己去经历去体验,而不愿与父亲和哥哥一样成为农民。
所以他作为曾经的教师,去工地搬石头,去挖煤,只是想要去体验自己思想中的这种激情,同时也想要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好像全身的血液都沸腾着,更可贵的是,他在经历过这么多的体力劳动之后,还在夜晚持续的看书,不,他不是看书,而是把书融入了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了。
平凡但不平庸,他要求自己在同样的情况下,做出不同的选择,不同于一般的选择。
在这个选择下塑造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没有精神生活,没有书读会是多么的痛苦,可见读书就是一种精神的交流,一种对话,一种学习,一种塑造。
也许个人的局限性只能通过这样的不断的塑造,反馈,反反复复打磨自己才能够有所突破,不一定能够突破自身的阶层,但是一定要让自己的认知提升到新的层次。
那样即便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但实际上你的内在已经改变了,还有什么比体验到生命的活力更有魅力的呢,感觉到血液是流淌的,眼泪是温热的,肌肉是爆满的。
这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