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深入主题的过程和论证
要真正理解某一主题,需要揭示知识点背后隐藏的关键问题和核心论点。学习过程本身必须使问题越来越明晰,激励学生对核心论点进行深入挖掘。换句话说,尽管有时候我们很乐意接受课本中简洁有效的知识表述,但当它太过简单的描述一个大概念时,我们必须对其提出质疑。最优秀的教学设计者非常清楚的知道学生会忽视或者误解教材中的哪些内容。他们谨慎明确地对课程加以设计,使他们的学生能够揭示隐藏在早期和当前文本表述中的问题、难题、差异、令人困惑的疑问和矛盾。
仔细寻找教材中那些可以重新组织成基本问题的表述,这些基本问题可以实现跨单元、课程以及其他关键主题的研究。
把教材当做课程中探究重要问题的跳离与回归站台。这样的揭示能够自然激发对其他资源,包括其他教材的讨论,从而开启更进一步的研究。
追求理解的教学:厘清主要概念,然后随着工作进度的展开,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反复回到这些概念——无论教科书是否这么做。即使教科书另有编排,也绝不“掩盖”那些主要概念,而是应当“揭开”被掩盖的真相,并且反复地复习这些概念。
我们需要“反思”,虽然我们意识到学习必须从某一个地方开始,但是我们要知道每个简单的起点背后都隐藏着深奥的问题。
教师的另一个关键角色就是通过设计巧妙的讨论和活动体验来“揭示”学生的误解和顽固的表现性错误。学生则必须明白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不必感到害羞,他们是增进理解的关键。
突破过度简化:质疑过去和现在的理解
揭示教学法的核心在于设计对学习内容开展质疑的学习。他指向一个获得理解的重要真理。如果要理解重要的观点,仅是提及是不够的,必须要检验它们。这就是我们建构意义和克服简单化思维的方式。没有经过质疑的内容,就像法庭上没有证据的陈述一样,会导致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混乱,而非知识获得,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很容易误解大概念。
将教材作为教学大纲来使用的危险在于:简单表征无法产生问题和挑战。重要的思想无法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重新得到回顾或审视。通过灌输的方式来学习,学生接受的只是用来记忆的正式观点,不需要积极主动的探究,也不需要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
追求理解的教育认为潜在的和生成的问题对理解至关重要,不能因为时间有限就弃之不顾,也不要以为只对天才学生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