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渐热了起来,我和太太去城里办事。人走在骄阳之下,难免疲惫。等事情办得差不多,已是正午时分,走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上,我们两人此时已有些饥肠辘辘。
正当举目四望,寻找合适的餐馆时,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千里香馄饨。
说熟悉并不准确,它与我的记忆已经完全不同。
我向太太提议去那里吃饭,她并没有反对。当我们踏入店铺时,一股来自十二年前的回忆涌上心头。
十二年前正是我高考结束的时候,如果放到现在,暂时没有了学业的压力,如此宝贵的时间是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但生活的中规中矩和性情的安分守己并没有引发我对未来的思考,此时的我和很多同时期的同学一样,只想在上大学之前打一份零工,减轻家庭的压力。
毕竟是之前未有过的体验,我对此充满了期待。经同学介绍,我来到了距离学校不远的一家小餐馆—千里香馄饨。至此我正式开始了自己一生当中的第一次打工经历。
十二年前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当时智能手机还没有开始普及,诺基亚N73还是高端机,电视还是一个家庭主要的娱乐工具,网吧还是青年流连忘返的欢乐之所。
我所进入的千里香是一个以福建馄饨为主,兼有炒菜的餐饮小店,一对儿福建夫妻经营。都说福建人会做生意,这是有一些道理的,一个不大的小店被这对夫妻打理的井井有条。
除了主打的馄饨,还经营当地的各色卤味、凉菜、热炒和酒水。它和其它餐馆不同的是没有菜单,在前台旁边的方桌上摆满了用冷水浸泡的各色荤素食材,客人想吃什么菜直接口述挑选,老板娘当场抓取放入盘中,交由餐馆唯一的一名厨师快炒。没多久,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炒菜便被端上餐桌,速度之快时常令食客咋舌。
这种模式凸显了自己的特色,加之味道甚佳,环境干净卫生,导致每天一到饭点,来店里的客人络绎不绝,时常爆满。连我这个完全不懂经营的门外汉都能轻易看出餐馆生意火爆,老板赚的盆满钵满。
打工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真正做过之后才发现工作的强度远超想象,特别是最开始的一个星期,上馄饨、上菜、收桌、洗碗,没有丝毫喘息的时间,双腿就像灌了铅,每挪动一步似乎都要耗尽所有的力气。
好在看在工资的面子上,坚持到了最后。
再说说当时的物价,当时的馄饨分大小碗,小碗三块,大碗四块,馄饨两毛钱一个。一瓶燕京啤酒3块,炒菜价格不一,范围在十几块到几十块不等。
福建老板十分的精明且抠搜,餐馆里虽有各色美食却不管员工的饭,工作期间我如果想吃碗馄饨,仍要按照原价购买。唯一宽慰的是,随着工作日久,与老板关系日渐熟络,偶尔会将卖不掉或者品相不好的卤蛋、秋刀鱼之类的东西送予我当作晚餐。这便是整个打工历程中唯一的福利了。
夫妻二人极为勤恳,每日早起晚睡,赚取着与之匹配的财富。关于这一点,当时还是极为佩服的。
时间回到十二年之后的今天,粗略算起来,老板一家背井离乡来到这个城市打拼至少已有二十多年。
再次踏入千里香,店铺经过多年前的装修已经完全变了样。里面的布置更加的干净整洁却少了之前的生活气。
或许经历几年疫情之后的经济萎靡,亦或者周边餐饮店的增加,正值饭点的正午,餐馆里只有寥寥的几个食客,生意大不如从前。老板娘百无聊赖的坐在前台,脸上增加了几道岁月的痕迹,老板亲自上前招呼。时隔多年,他们早已忘记了当年打零工的小伙子。
餐馆还是沿用以前的模式,没有菜单,所有菜品的材料都放在前台旁边的保鲜柜里,唯一改变的恐怕只有价格了。
我点了两碗馄饨,一碟凉菜和一些卤味小吃。馄饨的价格已经由当年的四块钱涨到了九块,还是当年的味道。
老板两人为了节省开支没有再雇佣服务员,自己亲自上菜和收桌。看起来日子远没有从前好过,好在经历多年的积累可以在现今萧条的环境下继续支撑。
吃过午餐,结了帐,我和太太走在马路上,脑海里不断闪现十二年前的片段:精明抠搜的小老板、俏丽的老板娘、受宠的老板儿子、同为服务员的刘姨、胸口有纹身的大厨、喜欢吃土豆丝和豆苗的小情侣、每次必点三十个馄饨的小老头……
一切的一切虽已时隔多年却清晰无比,如同昨日重现。
我不禁感慨,经历和回忆有时真的像是一杯美酒,不管外表多么平凡,细品之下,醇香之味总会萦绕唇齿之间,回味无穷。
在平凡又多彩的光影之中穿梭,有失有得,有苦有乐,这或许正是活着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