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主动找一个方向,并持续努力
什么方向都行。可以不努力学习,但总要有个愿意为之付出辛苦的兴趣爱好吧?
可以不努力工作,但总要在某个方向有个一技之长吧,写毛笔字吹口琴都行啊。
不愿意在被这个社会广泛认可的事情上努力,总要有个自己认可的方向吧?
“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有很多解。
其中一个是说,其实通过大量的努力去优秀地掌握一项技能,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换句话说,成为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成为优秀的跨栏运动员,和成为优秀的企业家,这里边有很多相似的东西。
如果你真觉得自己优秀,就找一片天地证明一下,不要找借口。而你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积累的这种优秀的习惯,在其它方向上往往会对你大有裨益。
在过去六年中,我面试过接近1000个人,录用过其中的上百个人。我几乎每次必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有什么业余爱好,你坚持了多少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因为我坚信,一个人一旦在一件事情上有过坚持多年不断进步的体会,TA很容易把这种体会带到其它事情上来。因为这是优秀的重要特质。
想要变得更优秀吗?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先把时间和精力花进去再说。
不要一步没有走,已经在想这样是否最优,这样是否投资回报最大化,这样是否一定有最好的结果……
这些想法多数时候是没用的;或者说这些想法是对那些已经把功夫下进去的人才有意义。
边走边想,边试验边琢磨,用事实、实际行动和时间证明一切吧。
十、兴趣就是激情,没有精气神不行
仅仅是做出动作,而没有精气神,是没有意义的。
2000年,为了改变自己,我去了美国留学。
虽然讨厌工科,但工科是我唯一有可能拿到奖学金的方向,所以只好忍下去。拼命学,成绩终于不差,但是厌倦有增无减。
到美国,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做了很多不喜欢的事儿;
勉强做出来的东西,最多只是二流三流,根本称不上优秀。
问题的根源在哪儿呢?兴趣是激情。做自己有兴趣和有激情的事情是什么样的呢?
当时我在印第安纳找了一份新工作,但也有很多不顺心。
想来想去,只想到读MBA。然后我就开始了准备过程,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
给斯坦福商学院最著名的申请文章,我足足写了8个月,推倒重来的改动不下20次。
在基本定稿之后,我逐字逐句的改了不知道多少遍。3000字的文章,每一句话,每一个短语,每一个单词都想了好几遍。
写到最后,我几乎是释然和平静的感觉。
因为我觉得我真的第一次可以不夸张地说,我使出了我的全部本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斯坦福不录取我,那么应该是命运之神对我有其它安排。当然也不光是因为这篇文章。
在长达一年半的准备过程里,我几乎做到了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来申请MBA。
这不仅是我第一次这样努力,而且是我第一次努力了这样久,而且是我第一次在并非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努力了这样久。
也因为这段努力,我心里有种暗暗的自信。因为我知道,即使申请不到MBA,只要把这种努力程度用到别的地方,我也一定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我当时最喜欢的一句话:
Grab life by the horns(抓住生命的犄角)。
我觉得特别形象。
很多时候,命运就是那样可怕那样不可控,但害怕并没有什么卵用。
与其抱着脑袋被牛角戳屁股,不如迎头而上,跟它斗个你死我活。
准备了一年半,终于提交了申请。在斯坦福结果揭晓的那几天,说不紧张是假的。太多期待,太多付出,太多感慨。
话筒里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当我听到“congratulations,你被斯坦福商学院录取了”的时候,我的手都麻了。从来没有那么兴奋过。
真想大喊两声,告诉全世界的人。
那一刻的自豪、满足、欣慰、激动,似乎再也没有经历过。
大概没有什么,比苦苦付出之后收获的果实更甜了吧。
十一、要敢折腾,要 Dream Big
要不满足于现状,要敢折腾,要Dream Big。
申请MBA这件事教会了我许多:
1.在咨询一些过来人的时候,他们都劝我不要申请斯坦福,因为我的硬件条件不够好,而斯坦福录取率太低(一直低于10%)。
而我觉得,我就是喜欢这所学校代表的一切,就是要试一试。最多就是没有被录取,又能怎样呢?
2.在准备的时候,我就把我的心路历程都写在了博客上。
有好朋友说,你这样做不怕到时候不成功没面子吗?我说,我就是不想给自己留任何后路。
3.回过头来看,斯坦福的经历是我人生的转折点,让我重活10遍我仍然会做出一模一样的选择。
要想优秀,首先要敢于伸手去够那些更高的果子。很多时候把手伸出去把脚踮起来,已经战胜了90%的人。
不敢伸手的人怕的往往不是失败本身,而是怕没面子。
问题是,谁在看你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最在乎的人,还是自己。
那个成天以嘲笑别人失败为乐的人,基本肯定是个loser。
不敢伸手的人往往有很多借口:万一不成功,我的辛苦不就白费了吗?
我的经验是,只要把心血花进去,辛苦就不会白费。即使得不到眼前最直接的目标,这些辛苦会在未来某天生出利息。
而且,很多时候,即使我们不努力,那些省下来的精力也并非去做了更有意义的事,而是散落在朋友圈电视上网聊天里,什么痕迹都没留下。
不敢伸手的人还有一个常见理由:我还没有想好目标/方法/方向,等我想好了我就出发。
越是复杂的事情,越不能靠空想;
越是重要的事情,越要边走边想。
一方面,空想的东西往往不成立;另一方面,把事情做起来,会给我们很多灵感。
有时候,Good is the enemy of great(好是卓越的敌人)。手里已经有了什么,就容易被牵绊,就容易患得患失。
去够更高的果子,肯定有风险。然而没有风险却又高回报的路,哪里存在啊?
更关键的是,这次上学,和以往完全不同。这是我自愿选择的事情,所以我非常清楚我为什么来上这个学。
当目的清楚的时候,做事就变得有条不紊。
因为是自觉自愿的选择,所以和旁人比的心态也少了很多,更多是在和自己的目标去比;而且追求自己目标的同时,也能去享受整个过程。
因为是自觉自愿的选择,所以会更用心。
这与大学一年级的状态正好相反。那个时候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早出晚归,脑子却并没有真正用进去。
MBA这两年,对于我感兴趣的课程,我是真的把心思放在上边了。
最明显的例子,是斯坦福商学院的奇课:Interpersonal Dynamics(人际动力学)。
因为投入,因为用心,因为心甘情愿,这门课让我有凤凰涅槃一般的经历。毫不夸张地说,这门课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两年的学习经历,让我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朋友;更重要的是,开了眼界。知道这个世界原来如此丰富多彩,知道了这个世界还有如此多的活法。
职业发展越到后期,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越低,胸怀和见识的重要性越高。
知识和技能往往足够努力就可以获得,而胸怀和见识却不是一个人独自努力就可以拓展的,还需要周边的环境等诸多因素。
十二、多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换个角度看世界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是井底之蛙,但是我们可以时常换个井看看。
最可怕的不是我们的看法有局限性,而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局限性。
如何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而少被自己的局限性所局限呢?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
但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很难,因为我们看这个世界的唯一视角,就是自己的主观视角。
多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会让自己的局限性暴露无遗:
原本你觉得自己很懂的地方发现山外有山;
原本你认为很简单的东西发现在别人手里可以别有洞天;
原本你深信不疑的理念发现其实并不一定是绝对真理;
原本你不屑一顾的理论发现其实自己的不屑来源于不理解……
这样的事情经历得多了,会让人变得更谦逊。
我对谦逊的理解,不是在遇到优秀的人的时候肯学习,而是在任何时候都如履薄冰一般不敢对事情随意下结论,因为知道自己的局限性。
有了对世界的多样性的敬畏,有了对自己的局限性的认知,接受不同角度的观点就少了一些障碍,换井观天的意愿就会强很多。
虽然终究我们还是只能看到自己头顶那一小片天,但是至少在我们心里可以装得下那些看不到的天。
斯坦福的两年,是快乐而充实的两年。
这两年,其实很奢侈。一个成年人,放弃工作,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专职学习新东西,专职思考未来,专职尝试不同的事情。
每当我回头,都能为自己有那样一段经历而感恩。
读MBA,最重要的思考可能就是职业选择。因为绝大多数人读MBA不是为了换行业就是为了换职能。
某种意义上,MBA把大家各自的起跑线洗牌重组了一下,于是每个人都面临很多选择和机会。
我当时对于职业选择只有三个要求:回国;管理;global pay。
在拿到几个offer的情况下,我很快选择了Danaher(美国领先的制造商之一),因为当时觉得和自己路数最一致。
Danaher的机会是在一个牙科医疗器械公司参加一个轮岗培养总经理。一想到熬几年可以成为总经理,而且轮岗时可以把我在销售市场等方面的短板都补上,并且是和咨询公司一样的薪水(还有股票期权),我就选择了Danaher。
去Danaher其实还有其它分公司可以选择,最终我选择了牙科。原因有二:
1.牙科是医疗行业,在国内是新兴行业;
2.当时这家公司在全球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在国内还很小,我觉得我有机可乘。
事实证明,我这两个判断都是正确的。
在美国总部工作了两年,总体而言平平淡淡乏善可陈,除了我做销售的那段经历。
这家公司是个销售主导的公司,我一进公司,立刻被告知我做牙科生意,最大的短板就是销售。虽然我极其不情愿,但是也没办法。
有一天,总裁问我销售进展如何。我说,“呃,努力中。”他笑着说,“你什么时候卖掉第一单,什么时候回国。”
十三、凡是没干掉你的,都会让你更强大
坐在电脑前回想当年的囧,我自己都觉得搞笑。今天的我再去做那些事,虽然不能说驾轻就熟,但是肯定不会那样难受。为什么?因为经历过了。
很多时候,我们迈不过去的坎儿,都是心魔。
没人喜欢被人挂电话,可是挂了又怎样呢?
没人喜欢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可是摔倒几回又怎样呢?
优秀的来源是进步,而进步的本质就是不同。只有做不同的事,用不同的方式做事,才有可能有进步。
而第一次做不同的事或用不同方式的时候,一定不擅长啊,没做过的事怎么可能一上来就擅长呢?
大家都知道要推自己出舒适区,可为什么很少人这样做?
我觉得最重要原因,就是怕失败,怕被人否定,怕被人嘲笑。
但是,仔细想想,其实别人对你的嘲笑,如果对你造成任何伤害,都是你自己允许的。
我不是说忽略别人嘲笑容易,今天的我也不能完全做到。
但是因为怕失败怕被嘲笑怕没面子,而不敢去尝试不同的事情,这大概是优秀的最大敌人。
如果你想变得更优秀,就要主动去做那些让你不舒服的事情。
马云说,男人的胸怀是让委屈撑大的。我说,人的胆量是让窘境撑大的。没有胆量,不可能真正的优秀。
卖出了我人生的第一单,也差不多该回国了。2010年初,我正式被派回国内。
那时的公司,百废待兴。公司刚刚成立没几个月,除了办公室几乎什么都没有。
我回来才两个月,总经理因为和美国总部闹不和被解雇,于是公司更加混乱,而我成为临时的负责人。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我真的尝到了又当爹又当妈的滋味。
公司要发展,第一步就是雇人。
当时我同时和四五个猎头打交道,筛简历排面试走流程,以至有好几个猎头以为我是公司的HR经理。
公司要卖商品,第一步就是备货。
我是所有人当中最懂产品的,于是我硬着头皮在几万个货号当中挑(xia)选(cai)那些最有可能在中国大卖的。定的多了怕库存高被美国老板骂,定的少了怕断货被代理商骂。
销售代表雇进来,没有人做培训,我来。从产品到理念,从公司文化到规章制度。没有IT支持,我来。美国总部要财务数据,我们没有财务经理,我来。
破破烂烂搞了几个Excel表格,自己都看不过去。好在美国财务一看我们这个状况,也就不逼我们了。
母公司CEO要战略计划,可我们连总经理都没有,我来。和两个同事熬夜两天拼凑了一个PPT出来蒙混过关,居然还获得好评。
签不到代理商,我和销售经理一起上阵,各种画大饼喝酒搂着脖子称兄道弟掏心窝子拍胸脯。
任何事,只要有价值,只要没人做,我就会尽量去做。
团队就这样搭起来了,业绩活生生就做上去了……
直到公司重新招到一个总经理,然后我从临时负责人被放到市场部经理的位置。我多少有些失落,但是我一点不后悔,因为那段日子我学到了很多。
我本科毕业就出国,在国内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对国内的牙科也知之甚少,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其实如果不是公司一片混乱,也轮不到我做很多决定。
也许有人在那个情形下会做不同的选择:城头变幻大王旗,是不是应该看准方向再努力,否则万一站错了队怎么办?
或者说,是不是应该先谈条件再付出,省的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也的确有人劝过我,说我没必要那么较真,又不是自己的生意,不过打工而已。
但是我还是一点都不后悔。
我好不容易给自己争取到了一个能够体现价值的机会,我不想浪费。
我平庸的时间已经足够久了,我要发光。我要把我的全部能量都释放出去,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出些什么。
而且从完全功利的角度上说,这段经历让我迅速的了解了公司各个职能部门的意义和做事方法。而且也帮助我和美国总部的各个部门建立了关系。
只有做得多,才能学得多;只有够操心,才能有收获。
老天在这个问题上,是公平的。
事实上,我后来的辞职,与这种状态的丢失,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