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度:
1、2025年1月第4本(1.6W字 42页);
2、2020年~至今,理财系列共计阅读44本;
3、2024年目前共计已阅读43本(计划52本)。
好啦,倒数第10本了这就,看这些1、20000字的小小书,还真的越来越增加我完成原定目标的信心了!
不过很遗憾的是,这本书没有摘录什么句子,昨晚写的袁崇焕好歹还熟悉一些,祖逖,这个名字我可是第一次听到。
并且,起初还把英雄的名字给读错了,逖,读作ti,是四声的。
刚刚开始写的时候我发现打di查不到,才反应到这个字应该不这么念,于是百度了一下,打了“祖”就出来这个名字,嗯,百度还是很强大的。
当然,这同时也说明了祖逖这个人,在历史上应该的确也比较知名。虽然,也许没有袁崇焕那么知名?
祖逖是西晋时期的一个英雄人物,那个年代正直东西晋混乱阶段,这种时候长大的人,大多估计都是日子很艰难的情况下很努力才活下来的。
和袁崇焕及其他英雄一样,祖逖也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
他起先也是在别人麾下作战的一员名士兵,后来在只得了写布匹物资的基础上,去发展自己的士兵,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依靠自己过往的人脉、相邻及个人魅力,就轻松征得了2000人。
到了目的地淮阴后,祖逖开始想对策扩张势力,当时的淮阴也是各个地主等势力纷纷成立自己的军队自保的局面,祖逖到了之后就分析了局势,制定了自己的策略。
现在来看,这种情况下其实当然最好就是拉拢当地的武装力量,不过,由于祖逖去的晚,那些大的当地势力一早就被别人给收服了。
此时他的聪明才智就发挥了作用,他一不明抢、二也大放弃,而是暗地里联络当地势力,允许对方可以明面上继续服从他的敌对方,同时时不时制造一些小的骚扰行动,以防被察觉到。
这里,我想体现的就不只是“智商”了吧,应该是还有“情商”的加持。
哦对了,开篇其实有一个知识点是从祖逖身上学到的,你们也一定很熟悉这个成语,就是:闻鸡起舞。
这个成语讲的是,半夜鸡胡乱叫,祖逖跟朋友听到了声音,烦闷时局不稳、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忧心国家未来,于是就起身舞剑。
哈,如果按我原先对这个成语的理解,会以为是说一个人很勤奋,鸡一叫就立马起来练武呢!
这本书其实引发的思考是更关键的另外两个点,一个是“北伐”为什么给人的感觉通常是正义之事?而“南征”则为“南侵”?
导读里说,这是因为北伐一般是针对少数游牧民族的,这些游牧民族在缺衣少穿时总会侵扰我边境区域,屠戮、贩卖汉人不说,还会从内心里将汉人视为下等人。
南征相对于北伐,自然就是意在北方戎狄对我大好河山的一种觊觎。
因此,北伐才会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正向的事件,相反的,南征就是不义之师行的不义之事。
另一个点就是本书提及了这类小书的存在意义:启蒙国人对历史的了解与记忆。
我从没思考过这些作者之所以写历史书籍,除了自身爱好以外是否还有其他意义,最多,也就是工作上的执行吧!
本书提及作者何老对于普及历史知识的重视,从写严谨的、详尽的、篇幅宏大的书,到改为写这类小书,其内在想法发生了什么转变,是值得认真想一想的。
学历史、读历史、研究历史、总结历史到写历史,自是有每个过程的意义的。
到完成每一个环节后,背负宣扬历史、启迪更多国人关注历史,了解我们的历史上的各位英雄人物,并记住他们,自然也就成了他们这些人身上的一份责任吧~
我越来越理解为什么说,人活一世的意义为什么会是“心智成熟”了。
自然,我们谁也都可以选择懵懵懂懂、简简单单的走完这一辈子,但假如可以选择,或者已经开始有所领悟到“活”的意义,却选择了放弃,那似是不太应该的事情。
这几年通过看书,我就感觉自己似是已在踏入这个门的过程里了,好像已经迈起了一只脚......
既然已经迈出去了,我是不打算收回来了,所以,昨晚我想了下,还是按照52本的量来制定2025年的计划算了,只不过,这个量我会把自1月1日开始看的算起。
那么,也就是说,实际数量其实还是39本。
为什么这么定呢,因为我觉得不管定多少本,反正只要不超过52本,都挺有机会完成的,增加不现实,减少也不好,反正如今我已经在想尽办法搞定2024年的任务,这个劲头有,就足矣。
如此一来,农历年前的本月的13本,既可以完成去年的任务,又可以佐证2025年我实际也可以完成每周一本的量。
岂不美哉?
也许鸡贼了点吧,但当我想到这个点子时,内心还是挺踏实,甚至有点小骄傲的。
没必要把自己给逼到犄角旮旯里去,安安心心的看书、学习、成长、成熟,才是目的,因此,简单点,好像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