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在简书的第107篇原创文章。本文约1400字,请花3分钟来阅读。)
开学前一周,忙得不亦乐乎。搬了个家,过程中遇到不少好玩的事情,是下一篇《南洋学记》的好素材。看了几本儿书,读了十几篇论文,听了几场讲座,思考了一些问题,做了不少house-keeping work(处理正事之前的杂事),日子忙碌而充实。
仔细想想(其实都不用仔细想),我现在可以说是过着梦想中的生活。我这样说有三个理由:第一,有人出钱让我做我最爱做的事情——读书和思考(NTU给我提供了全额奖学金);虽然阅读和研究任务很重,难免有点压力,但毕竟读书是件让人快乐的事儿。话虽这样说,我也看到很多Ph.D.学生似乎并不开心。不排除当中不少人并不热爱做研究,拿个博士学位纯粹是为了就业。所以脑子了成日想着的是怎么早点毕业,怎么凑几篇论文,毕业时能够卖个好价钱。
当然,有个清晰的职业规划是值得鼓励的,但只顾着往目的地冲刺而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到最后恐怕也会留下遗憾。人生重要的还是过程,因为如果论目的,我们大家的归宿都是一样的。路夫人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生命的意义在于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路夫人说过不少经典的话,作为她的忠实拥趸,我都用小本子记着,以后好出个“路夫人语录”。在她所有的语录中,我认为这一句最经典。当人人都在讨论怎么活的时候,她另辟蹊径,将生命的过程看做一条通往死亡的路,于是怎么活,变成了怎么死。
这个看似简单的思路转变其实为“人生就是过程”奠定了理论基础——目的是恒定的,因此考虑它没有必要,而怎么活只不过是实现目的的方式,而非目的本身。不少鸡汤文也提“生命在于过程”,但终归逻辑难以自洽,缺乏理论基础,因此不能服人。路夫人这句话是我迄今听过对“生命在于过程”这个结论最有力的大前提。
想通了这一点,便不会活的那么匆忙。这是我佩服她的地方。当事情很多的时候,我会感到焦虑,那时,往往是她在劝慰我、支持我。这便是第二个理由。
论活得洒脱、豁达,路夫人是我的老师。虽然我很难做到和她一样的潇洒,但我的优点在于愿意去学习,同时也愿意去分享。不断学习、不断分享是我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而这就引出了第三个理由: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喜欢我的分享,告诉我我的文字为他们带去了力量,甚至有不少人看了我的文章后决心投入语言学的怀抱。这于我可是大欣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竟然做到了让他人也喜欢,这世上还有更让人幸福的事情吗?
读者们表达喜欢的方式之一就是“催稿”。这一忙碌,居然有一个多星期没有更新文章了,后台已经有读者留言“表达不满”了。被人需要的感觉真好!这恐怕已经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塔尖儿了吧!
我们的公众号从来不是以更新速度见长的,这是因为我的大多数文章都必须查阅很多资料,而且动辄三四千字,所以往往好几天才能成篇。但这几天我在思考中突然发现,其实我每天阅读和学习中有不少感悟是值得分享的。比如这几天的讲座和阅读中我至少提炼出九个可以写点东西的题目。(我不会告诉你我积累的写作题目已经有104个,所以我至少接下来的一年都不会缺题目,唯一稀缺的是时间!)
这些题目不需要长篇大论,一两千字就足以传达出有意义的信息。朋友们在上班途中或者休息间隙,花上一两分钟,就可以读到一点有趣的想法,甚至可能受点启发,这岂非皆大欢喜?
所以,从今天开始,除了继续更新和语言学习有关的系统文章以外,我也会奉上一些我的思考,正好也充实《浅思录》这个系列。另外,我相信喜欢看我文章的朋友都是热爱阅读热爱思考的人,你们一定也有不少值得分享、想要分享的东西。我和路夫人欢迎大家的投稿,欢迎朋友们在这个平台分享交流想法。我们会从中选出最有意思的发在公众里。
如果你已经读到了这里,我猜你可能有个疑问:题目“用平淡的语言讲深刻的道理”是什么意思?文章里似乎没有任何阐述啊?请允许我用另外两个问题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我的文字读起来是不是很平淡?
但文字背后的道理是不是很深刻?
如果这两个问题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你是我的知音,我很高兴你能读到我的文字。堆砌辞藻是我中学时候干的事情。用华丽的文字来掩饰思想的苍白是每一个作者本能的冲动,而一个思想足够丰富并自信的作者最终会选择平实的文字。简洁、到位,足矣!
【作者简介】 万卷书和万里路,80后大学教师一对。 书先生语言老司机,玩转英语、德语、Python计算机编程; 路夫人旅游达人,足迹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过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