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进行时间记录?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如果你计算一下你的时间,就会发现自己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这句话很扎心,但也反映了很多人的状态,回顾一天,总会感叹"时间都去哪了"。
想要发挥时间的最大价值,必须是建立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时间都用在什么地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最终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管理系统。
想要了解自己把时间花在哪里,最好的方式就是记录自己的时间流水。
记录什么呢?
我们可以把时间记录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时间消耗记录和时间预估记录。
1)第一步,时间消耗记录
首先,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流水,不需要写感想或心得之类的,只需准确地记录什么时间点开始、做了什么事、结束的时间点、共花了多少时间。
记录的工具可以是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excel表格, 或者是手机中的app, 比如爱今天、a Time Logger 等。
建议你在刚开始记录的时候,每天定下2-3个固定的时间点,专门用来记录。比如说午饭、晚饭之后以及临睡前,用2-3分钟,把两个时间点之间做的事情记录下来。
这样可以把一天分成两到三份,既避免积累一天的事情一起记录,导致忘记你做过什么了;又可以避免每做一件事情就记录一下,导致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记录。
然后,在累积一定量的时间流水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分类统计,例如工作、学习、交通、娱乐、休息等项目的总时间各有多少,所占比例有多大。
记录频率是多少呢?
如果你每天的时间花费情况非常相似,那么可以是,以天为单位进行统计;相反,如果每天的时间花费变化很大,那么建议以周或者月为单位进行统计,以便以后更好地分析你的时间花费规律。
2)第二步,时间预估记录
当你记录了一个月的详细时间流水之后,就可以对自己每天的时间花费情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之后就不需要事无巨细地记录了。
这时你可能会发现,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如果只是知道占用了总时间的多少,是很难发现问题的。比如你知道自己每天真正投入在工作中的时间是6个小时,但是这样怎么发现问题呢?
再比如你知道了自己每天要写一份报告,每个报告写3个小时,这时候你是很难发现具体在什么地方可以提升效率,怎么更好地利用时间的。
所以还需要做第二件事情,就是预估时间,也就是说,对一些任务先进行时间预估,然后记录下实际花费的时间。
针对什么样的任务需要这样做呢?
第一,是一些花费时间较久的任务,比如用3个小时写一份汇报材料。但是,用5分钟打印一份材料这样的事情,就不需要记录预估时间了;
第二,是发生频率相对较高的任务,比如我每周都要写汇报材料。但是,如果1年才需要写1次,也就不需要预估时间并且记录了,因为你为了改进这件事情所花的时间可能会超过带来的时间节省。
具体来说,你可以专门准备一个表格,列下任务、预期时间、实际时间这三项。在开始每一个任务时,记下任务内容,并且写下预计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在完成这个任务之后,记录下实际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比如你接下来要给产品写一个宣传文案,预计需要从10:00写到11:00,而实际上你刚要开始写的时候,就有人找你,结果是10:10分写到了11:30分才完成,这时候就可以记录下这个实际的时间。
再比如你写文案的过程中,因为有临时的会议而中断了半小时,那么可以记录实际时间是10:00到10:30以及11:00到11:45。
当然,实际记录中没法做到完全精准,也不需要做到完全精准,只需要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到实际工作中的时间消耗情况就可以了。
如果你真的开始记录了,那么几天之后,你就会开始觉得,记录时间真是件麻烦的事情。这很可能是因为在记录的过程中,你陷入了一些误区。什么样的误区呢?
2、时间记录会有什么阻碍?
记录时间方面,可能会有三个误区,导致我们无法很好地完成:
误区1:记录越仔细越好
一开始记录时间的时候,因为比较有新鲜感,你可能在完成大部分事情之后都会进行记录。但是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如果把所有的事情都巨细无遗地记录下来,反而会耗费很多的时间在记录时间上。
因此,当我们已经对自己的时间花费规律有所了解之后,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对你来说比较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工作和学习。其他的事情,诸如洗漱、通勤、用餐等常规事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简单地进行记录,或者直接省略。
误区2:记录的颗粒度越小越好
如果有一份时间记录是这样的:今天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休息4小时,日常活动4小时,你觉得这样记录可以起作用吗?
显然没有什么指导作用。
但如果是这样记录:电脑开机2分钟,写工作安排4分钟,回复微信消息1分钟......你觉得怎么样?
这样进行记录,会让你的时间记录产生大量的冗余信息,对提升效率不仅没有帮助,而且还会让你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记录上,得不偿失。
所以在记录时间时,我建议,记录的颗粒度,最小控制在5分钟,最大控制在2小时内。
比如8:02分开始的事情,在记录时写8:00整即可,8:03分结束的事情记录8:05即可。
再比如8:00开始写文章,12:00完成,就需要分解一下:在这4个小时里,分别花多少时间在搜集素材,多少时间是写大纲,多少时间是写具体内容。
误区3:记录时间就是时间管理的全部
如果只是记录时间而没有进行分析,就像是完成一个项目进行复盘的时候,只回顾做了什么、达到什么效果,而没有挖掘出为什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或者为什么能够超额完成目标。只记录而不分析,对改善现状、提升自己效率是没有帮助的。
所以,我们需要对记录进行分析。通过回顾时间消耗记录,我们就已经可以发现一些可以马上改进的表面问题了,比如在刷朋友圈和微博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应该减少;或者学习的时间太少了,需要增加。
而通过一天的时间预估记录,你可以在下班之前进行简单的回顾,看看自己在什么事情上能够准确地预估时间,什么事情预估偏差很大,以及是否经常被打断,接下来就可以快速地进行调整。
要记住,记录时间本身不是目的,除了简单回顾之外,我们还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具体怎么做呢? 我在下一小节会详细给你介绍。
总结
在本小节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到记录时间的两个步骤,分别是时间消耗记录和时间预估记录。可以分别了解到自己的时间花费规律,和完成具体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
其次,我们了解到时间记录的三个误区:
- 第一个是记录越仔细越好;实际上当我们已经对自己的时间花费规律有所了解之后,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对你来说比较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工作和学习。
- 第二个误区是记录的颗粒度越小越好;实际上记录的颗粒度应该适度,最小控制在5分钟,最大控制在2小时内。
- 最后一个误区是认为记录时间就是时间管理的全部;但其实,记录时间是为了进行分析,找到时间花费在哪里存在问题,从而进行调整。
<<<圈外商科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