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最靠西部的一部分,位于湖北省中南部,由长江和汉江经年累月的冲击而成,面积4.6万余平方公里,可谓沃野千里。区域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
在上世纪60、70年代,农业生产还是比较落后的,主要依靠人力和牲畜开垦种地。就水田的整理而言,犁地—耙田—耖田是三个基本步骤,环环相扣。首先是要耕田,其耕的农具就是“犁”。它有铧式犁、圆盘犁、旋转犁等多种类型。具体见下图。
犁地通常由牲畜或机动车牵引,用以破碎相对固化而显得比较坚硬的土块并形成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在传统社会,中国人讲究的是男耕女织,但在现当代,我们那儿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在乡村,犁田是一个健康的成年人都可以驾驭的。至于稻田耕作,因为双腿陷入泥中,犁也更重一些,需要在水中扛起犁头调转方向,因此往往是由力气相对更大、个子相对更高的成年男性完成。
犁地主要是用于生产队的集体耕地的耕作。至于各家各户的自留地或菜园子,由于面积小难于施展、有篱笆封闭耕牛进出也不方便,只能是用铁锹开挖。
在老家的时间也有十几年,做过许许多多的农活,却一直没有尝试去犁地,想来也是一个遗憾。
在我们那,耕地主要是通过使唤耕牛完成。“民以食为天”,正因为此,耕牛就显得特别金贵。我在做放牛娃的三四年中,喂养过耕牛,也喂养过牛犊,虽然历经了许多辛苦和辛酸,但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对牛的深厚感情。村民对牛是舍不得屠宰的,有一年,一头老牛病入膏肓,难以救治,生产队长和社员商量后决定屠宰,之前,老而有不治之疾的牛似乎觉察到了末日的降临,匍匐在地上,一对大眼还有泪珠落下。后来,离开了老家,我到各地旅行时从不同地方请回了三个不同造型的牛的雕塑,迄今还摆放在家里。
当时农村大规模的机械化操作不具备条件,而耕牛又有限,在农忙时节特别是“双抢”的关键时刻(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秧,一般是在7月中旬到8月初),或者是在棉花、黄豆等收割后抢种冬小麦,耕牛就显得极为稀缺。怎么办?有时候就用多人以充牵引。
据说现在的农村耕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原来主要依靠牲畜、人力的原始、古朴的方式让渡给了机械化操作。一方面,大批农民及其下一代移居到了城镇,他们把名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或有偿转让给留守在原籍的种田能手或者相关集体组织,使他们可以连片操作;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总体效率也得以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生产作业方式的根本性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耕牛虽然仍然有用武之地,但毫无疑问它们也在现代农业技术普及过程中也得到了解放,而且其市场价值不断攀升。
在机械化作业的背景下,犁还是犁,只是变得更大、更多元,着力点更深,对土壤的保护更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