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教育、困局、孩子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我们经常会面对自己孩子各式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或者懊恼、或者痛苦的各种不良情绪。其实这往往都是身为家长的我们自己种下的果。
继承与传承
我的儿子现在每天都会开开心心的把箱子里的玩具弄一地,然后再开开心心的收拾回去,虽然也不能收拾的太好,但是他知道应该这么做。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实际上是很复杂的经历。一开始家里老人总是会阻止孩子做一些不符合大人思维的事情,例如弄一地玩具这种事。或用语言、或用行动,加以干预。我通常会阐明: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行为特征,我们不要过多干预,只需要用行动进行引导。
我们会告诉孩子,玩具到处都是,不美观也不安全,所以我们玩完的玩具,要放回箱子里。同时在放的时候也教他应该怎么做,做的好了就鼓励他,给他个赞。经过一段时间,我们惊喜的发现,孩子虽然依然会把玩具弄的到处都是,但很快他就会收拾回去。在他还无法用语言有效表达的时候,就用行动告诉了我,他是知道怎么从我们身上学到东西的。
这段经历充分证明: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表率;孩子会继承,父母需传承。
困局到底在哪?
这可是个知易行难的东西,很多人都明白,但是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呢?可能还是无法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依然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仍然把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强加上各种不切实际的期许。
在社群里遇到一位焦虑的母亲,一直在说自己的孩子报名参加了比赛,然而没有任何行动和准备,一点儿干劲儿都没有。她因此无比的焦虑,可能即焦虑孩子的行为代表着没有行动力、拖沓、懒惰等等,同时也焦虑除了这一次比赛不努力、失败,以后会不会也这样等等……总之,她的内心是崩溃的。
当时我跟她说了很多,最核心的就是想让她明白,这件事情本身可以看做一个经历,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陪伴孩子,并尊重他的选择。同时我们也要给出合理的方案,并和孩子一同探讨行动。如果孩子仍然坚持自己的做法,那我们可以和他一起经历。然后用结论告诉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在哪里。通过一次失败和教训,让孩子明白一些做事儿的原则和基础。
然而那位母亲依然在崩溃于孩子的不努力即将失败,而不是看长远的未来,怎么教给孩子一个技能。这也不是个别家长的行为,而是大多数家长的共同选择。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不是孩子的独立成长,而是孩子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
这种想法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我们的世界早晚会过去,孩子的未来只有他们自己。我们认为的好的一生,未必是孩子们需要的一生。
成为解困者
孩子不是我们用来实现目标的工具。这其实是一个最难的点,很多时候父母口口声声的:我都是为了你好!其实真的是为了你的孩子好吗?我们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在现行的教育机制下,所有人都会经历一个人生的选择,那就是高考——选学校和专业。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各种干涉、各种意见;父母的、家族的;纷至沓来!孩子的呢?孩子小懂什么啊!
这个事情基本就是这样一个局面,但实际上这样是不是合理?我想大家心里都清楚。孩子是未来,他们接触到的、学到的、思维里酝酿的是远比父母先进的思维和想法。我们为什么不尊重他们呢?很多父母会说,不放心啊,毕竟到高考的时候孩子还没真正经历过社会和实践。让我们看一个例子吧:
著名投资人,前腾讯副总裁吴军,在女儿要上大学的时候,他带着女儿跨越美国和英国,走访各个大学,了解学校的各种政策、历史、文化、专业等等。让女儿获得见识的同时,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选择倾向,明确了不仅仅局限于上大学这一件事上的人生目标。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我们没有那样的条件,做那样的事情。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为孩子做些事情,例如我们是不是可以花些心思把目标学校进行汇总,将各种背景资料进行个收集,适当的时候给孩子进行介绍和说明,看看他们会提出什么想法和意见。孩子特别感兴趣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出游的时候把学校所在地设计成旅行目的地。除了度假还能做个学习和考察,一举两得。
总结一下
孩子的世界是独立而美好的,我们不能横加干涉,而要顺水推舟;孩子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无论好坏作为父母我们要言传身教;孩子的命运不是承载父母期许的,而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和放手。
我们对孩子要做的最基础的事情不是“管”,而是“爱”;同时爱不是无休止的付出,更不是无休止的干预;爱既是情感的展示,又是理智的呵护。可以传承正能量,不要桎梏孩子的新发现,限制既是扼杀,有可能毁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希望为人父母和未来要成为父母的大家,都成成功解开孩子们的困局,也只有我们才能解的开。为了未来,为了孩子,值得我们去努力。
——END——
我是削寒,非典型80后。现在只做两件事儿: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如果这个分享对你有用,可以关注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