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话除夕
文|张爱敏
大年三十是除夕。“除夕”中的“除”意“去”。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除夕”的由来吗?分享一个听来的故事哟!
相传,古时中国有一只叫做“夕”的怪兽。它头上长着触角,眼睛大得像铃铛,长长的獠牙十分吓人。“夕”藏身海底,只有每年腊月的最后一天才会出来找东西吃,人们都很害怕。为了不受伤害,每年腊月的最后一天,大家都逃到深山老林里躲避。
天上有一个小神仙叫做“年”,他看到了人间疾苦,决定要帮助人们。别看他个子小,本领可高了。“年”来到人间,对大家说:“不用怕,我有办法对付这个怪兽。”但是,大家都觉得这样一个小孩儿根本战胜不了“夕”,还是纷纷逃难去了。
村里只剩下了一位瞎婆婆。她的儿女前几年被“夕”抓走了,所以哭瞎了眼。“年”决定帮助可怜的瞎婆婆来抵御“夕”。“年”在瞎婆婆的大门和窗户上贴上了大红的红纸,院子里挂上了扎起的红灯笼,房前屋后堆了好几堆竹排。一切准备就绪,“年”又给瞎婆婆做了好吃的黏糕,两人一起开开心心地吃了起来。
天渐渐黑了下来,村里一片寂静,“夕”溜进了村庄。“啊?一个人也没有!”“夕”生气地自言自语。它正想离开时,忽然看到远处有灯光,还有隐隐约约的说笑声。“夕”赶紧蹿了过去,但一片红光照的它睁不开眼。
“夕”长年生活在又黑又冷的海底,当然见不得火光。可它太饿了,把眼睛一闭,大吼一声就冲进了屋里。“年”早就知道“夕”来了,把手中的黏糕对准“夕”的嘴巴扔了进去。“夕”不知是何物,嚼了几口就把嘴粘住了。
“年”来到院子里,点燃了准备好的竹排,噼噼啪啪响声大作。“夕”看也看不清。叫也叫不出,吓得蹿出屋子就跑。有几个胆大的青壮年村民躲在远处看到了这一切,觉得错怪了“年”,决定回村里帮忙。他们按照“年”的方法找来许多竹子放在村里的各条路上,又提着红灯笼敲锣打鼓地寻找“夕”。
噼噼啪啪的声音越来越大,提着红灯笼的村民越来越多,“夕”害怕极了,恨不得赶快回到它的深海里。可是村子里到处都是火光,它没有退路,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年”带领大家慢慢缩小范围,一步步靠近“夕”。“夕”无处可逃,一头扎进了黑乎乎的鸡窝。
鸡们吓得跳到屋顶上大叫:“喔—喔—喔—”这时候,天也开始变亮了,“年”顺着鸡叫看到了吓得缩成一团的“夕”。“年”和大家追过去,一下子就抓住了“夕”。“夕”马上跪地求饶,并发誓再也不回来祸害人间了。村里一片欢腾,大家纷纷奔走相告这个好消息。
就这样,每年腊月的最后一天叫“除夕”,而正月初一就相互“拜年”。于是,大家在这几天都要放爆竹、吃年糕、贴春联、挂花灯来纪念“年”。
今年的春节,没有爆竹声声,但春联依旧,花灯璀璨,虽没有往日喧哗,但春晚中演绎出国情、家情、民族情犹在,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