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聊宋真宗的皇后刘氏。
上次我们说到,身世传奇的刘氏深得真宗宠爱,但无法生育,而她的侍女李氏却怀上了宋真宗的孩子,真宗和刘氏想出了一个“代孕”的方法,使四十五岁的刘氏一举“生”下了真宗唯一的儿子。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刘氏被册封为皇后,李氏生下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赵祯的生母李氏为什么会同意真宗和刘氏的主意呢,我想,不外是威逼和利诱吧?李氏作为刘氏的侍女,没有什么野心、没有什么能力、姿色也很平常、真宗对她也没什么感情。她深知刘氏在真宗心目中的地位,即使自己生了皇子,不乖乖听话,恐怕性命也难保。如果听话呢,那就很有可能平安过一生,只要不作非分之想、管住自己的嘴。所以,李氏选择了沉默。
事实上,沉默为李氏换来的比平安更多。她先是被封为崇阳县君,宋真宗去世后,已经贵为皇太后的刘氏让她去守陵,一方面隔绝她和亲生儿子的接触,一方面一级一级地加封她,从才人、婉仪、顺容,最后当她病重的时候,又被封为宸妃。不仅如此,刘氏还派人找到了李氏的家人,都分别委任了官职,给予了相当的照顾。李氏认为这已经足够了,所以,终其一生,李氏也未与儿子相认。
但是,“代孕妈妈”李氏虽然保守住了秘密,纸里总归包不住火,除了仁宗赵祯,宫里宫外有不少人知道此事。李宸妃死的时候,刘氏已经是皇太后并垂帘听政了。一开始,她打算用一般的礼仪为李宸妃治丧,想快速平静地把李宸妃的丧事了结,毕竟心中有鬼么。可是,李宸妃死后的第二天,就在刘太后和小皇帝赵祯与丞相吕夷简商议国事的时候,吕丞相突然发问道:“听说昨天薨了一位娘娘,不知太后您觉得应该怎么办?”吓了一跳的刘太后,连忙拉起小皇帝的手走开了。
等到把小皇帝支走之后,刘太后又找到吕丞相,说:“宫里死一个人这种小事,丞相似乎不应该管吧?”
吕丞相则说:“我是丞相,国家的大事小情都应该管。”
刘太后估计吕丞相已经知道了李宸妃的事,就试探地说了一句很重、也很有内容的话:“难道丞相想离间我和皇帝母子之间的感情么?”
话说到这个份上,太后与丞相所指的是什么,虽然没有说破,但彼此都已心知肚明了。
吕丞相接着说:“太后如果以刘氏家族为念,就应该厚葬宸妃,如果不以刘家为念,那我就无话可说了。”冰雪聪明的刘太后马上领悟了吕夷简的良苦用心,她下令厚葬宸妃,服饰陪葬完全按照皇太后的标准,用水银充满棺材以保证尸体长期不腐。
后来,刘太后死后,有人别有用心地告诉仁宗赵祯:“陛下是李宸妃所生,李宸妃死于非命。”仁宗非常震惊和哀痛,他尊李宸妃为皇太后,并亲自打开棺椁检验尸体,发现宸妃玉色如生,冠服如同皇太后,刘太后害死李宸妃的谣言不攻自破。于是仁宗感叹地说:“人言不可尽信啊!”仁宗原谅了刘太后。
仁宗能够原谅刘太后,固然与刘太后厚葬李宸妃有关,其实,也与他和刘氏的感情有关。虽然刘氏是养母,但他的成长离不开刘氏的爱护和教导,在他心里,只要有证据证明刘氏没有像传闻的那样害死了李氏,那她就还是自己的母亲。
这就是真实版“狸猫换太子”的始末。
扯得稍微远一点,在抚育仁宗赵祯的功劳簿上,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就是刘氏的好姐妹杨氏。刘氏将皇子赵祯抱来之后,其实更多的抚养任务是交给了在宫中她最为信赖的杨氏。杨氏也是四川人,比刘氏小十六岁,和刘氏一样,她也没有生育。杨氏对刘氏非常尊敬,刘氏很喜欢她。刘氏那时候四十多岁,体力精力都是中年人了,又忙于政务,照顾孩子确实困难,而二十多岁的杨氏精力充沛,没有孩子的她不仅愿意当一回母亲,也而且正在为自己的未来发愁——无子,无宠,在这势利而危机重重的深宫里,自己以后将靠什么过活?所以,杨氏对刘氏把将来的皇帝交由自己抚养感恩戴德——只要能养大这个孩子,自己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这哪里是给她工作,分明是天赐鸿福啊!当然,前提是自己必须有勇气和能力去承担这份责任。
杨氏做的很好。仁宗小的时候体弱多病,杨氏对他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仁宗称刘氏为“大娘娘”,称杨氏为“小娘娘”,在他心中,大娘娘严厉一点,小娘娘才最亲切。即便与仁宗关系如此密切,杨氏还是为刘氏保守了秘密。刘氏感念杨氏的付出,所以她每一次晋封,杨氏也跟着同时晋封,直至被封为淑妃。刘氏甚至在临死之前还下诏,让仁宗封杨淑妃为皇太后并请杨氏垂帘听政。群臣商议后,决定不让杨氏垂帘,但仍然封她为皇太后。
扯得更远一点,我们说说刘氏如何处理了与龚美的关系。刘氏入宫之初就请求真宗让龚美改姓刘,以继承刘氏的香火,自此她与刘美正式以兄妹相称。后来她又将大贵族钱惟演的妹妹嫁给了刘美。刘美死后,她不避嫌疑,对刘美两个儿子恩宠有加,还把刘美的长子封为“荣国公”。刘美的女婿马季良不是进士,为了让他能进翰林院,刘氏费尽心机地专门为马季良组织了一场只有一个考生的科举考试。
扯这么远,我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通过刘氏对待李氏、对待杨氏、对待龚美,来看一看刘氏的为人。这些人都是刘氏身边的炸弹,如果引爆了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使她万劫不复,但是,这些炸弹都没有被点燃,也没有被除掉,而是服服帖帖地被她管理着、笼络着、利用着也善待着。这样的智商、情商和手段,真不是一般人能具备的。所以,一个卖艺的孤女能成为皇后,看似传奇,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
刘氏在真宗在世的时候就参与政事,史载她“周谨恭密”,深受宋真宗倚重和信任。宋仁宗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驾崩,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同年,刘氏与宋仁宗同御承明殿,仁宗位左,刘氏位右,正式开始临朝听政。天圣二年(1024年),刘氏身穿帝王龙袍(衮衣),接受仁宗和群臣所上尊号:应元崇德仁寿慈圣皇太后。明道二年(1033年),刘氏再次身着帝王龙袍(衮衣),在太庙祭祖,她实际上是大宋的一代女主。明道二年(1033年)十月,刘氏薨,陪葬宋真宗永定陵,谥号“章献明肃”皇后。
关于刘氏的治国理政的事迹,由于时间所限,我们这里无法展开,感兴趣的朋友可翻阅《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
刘氏一生饱受身世的困扰,寇准、杨亿等朝廷重臣都看不起她,生出了不少恩怨,尤其是她数次身着“衮衣”,更是引起了当时和后世的诸多争议和批评。她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赞美者如《宋史》,评价她治国的功绩说:“当天圣、明道间,天子富于春秋,母后称制,而内外肃然,纪纲具举。”厌恶者,如王夫之则在《宋论》中说:“仁宗立,刘后以小有才而垂帘听政,乃至服衮冕以庙见,乱男女之别,而辱宗庙。方其始,仁宗已十有四岁,迄刘后之殂,又十年矣。既非幼稚,抑匪闇昏,海内无虞,国有成宪,大臣充位,庶尹多才,恶用牝鸡始知晨暮哉?”
我个人认为,后世称刘氏“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庶几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