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觉知自己的情绪很稳定。这种稳定是内在接纳和谐的体现。
以前,旁人对我的评价也是:真有耐心,脾气好。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假象。是自己压抑情绪完美呈现的社会属性。这些压抑的情绪,不在工作中发泄,就会在角落里爆发。
其实,内在的自我纠结骗得过路人,也骗不过自己,以及和自己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和事儿。因为这些人和事,最终都会成为承载自己情绪的媒介。他们把自己隐藏的情绪和认知,分毫不差外显出来。
然而,未知的自己并不知道,遭殃的这些人和事,归根结底是自己的问题。反而,一意孤行会谴责,会失望,会逃避,最终就否定。无力感遍布全身。
然而,当自己开始用高位看待这一切时,冷静和智慧就会自动生发。
昨晚晚饭时刻,女儿打电话,表明这周上七天课,心里觉得不得劲,在学校就可难受。
现在回顾当时的心理过程,我发现,还是自己修炼的内功不够,其实,是接不住孩子的这种情绪表达的。
我做的好的是,没有在情绪上有否定和批评。那是最低级的行为,最糟糕的妈妈。
但是,我也没能做到更好的反馈。
我试图理解孩子,但其实内心深处是不接纳她这样的想法的。因为这个潜意识的存在,所以,我的语言和语气里,就是说教。我居然想通过讲道理,让孩子转变这种不舒服的在校感受。
挂了电话,我就后悔了。我就知道,这道题,自己没有答好。
孩子其实就是家长的老师。当你的做法是正确的时候,孩子的反馈一定是美好的,积极的,向上的,这是一般情况下,一个生命正常的向上的原动力。所以,有的专家说,孩子并不需要我们去约束,去管理,去控制,甚至去改变。他们需要的是被接纳,被允许,被肯定,被滋养,最终允许孩子自己长成她想要成为的样子。
女儿听我的说教不耐烦了,电话时间也到了,匆忙说着:我知道了。然后挂断了。
留我在反思中沉静。我当时有点儿迷茫,有点儿后悔,有点儿慌乱。
我不知道,我能怎样做才能支持到女儿。
如果,我只是机械地想通过一些技巧,话术去达到目的,那正是焦虑的体现。人焦虑不安时就会向外求。只有内心沉静,安定有力时,就会向内求,向自己的内心发问。
我短暂思考,反观自己后,我知道,我爱孩子,爱的基础就是理解。理解就是能做到共情。我懂她,她就能有力量。就这么简单。
该休息时没休息,持续的紧张学习必然会有心理上不适感。而且,孩子能第一时间打电话找妈妈,就是因为信任,因为依赖,因为跟妈妈说说可以汲取到力量。所以,我不能让孩子失望。
因为失望一次,失望两次,很可能,女儿以后面对这样的小情绪,是不愿意跟我张口了。
晚上九点半,女儿的电话如约而至。我以为晚饭时间匆匆挂断,今晚就不打了呐。我还在因为自己没有很好的回馈而懊恼和愧疚了。闺女又打了过来。
这是一份爱吧。一份信任,也是一份心理的需求。
这次,我先承认晚饭时妈妈没能真正理解孩子。挂了电话有点儿难过,觉得没有帮到可可。
这样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要比把难过的感受变成坏情绪抛给孩子要好的多。
女儿听到我的反思后,很快愉快的回复:我没有不高兴了。接着我说,实在觉得心里不舒服,我就让小姨去接你,你觉得呐。
当我接纳这种心里的不舒服,当我真的接纳,并愿意帮孩子去解决时,孩子的自我认识系统就上线了:算了,就是有点儿不得劲儿吧。也没啥不能克服的。
我顺势提供一些思路:那就转变下想法。国庆后第一次月考,当下的学习效率就决定了结果咋样。既然很多事总要发生,又不可改变,那就好好的关注当下。把各科好好复习,扎实进行。争取考个好成绩。
其实,面对竞争,自己虽不能保证那个最好的名次,但全力以赴的结果不会差。是否全力以赴,自己其实心里是非常清楚的。
这样的沟通很愉快,最后孩子表达:虽不能保证还是第一,但拿到前三的成绩还是很有信心的。
结果怎样,那是未来的事儿。当下的女儿有信心,有追求,自我认可,自我努力,这就是最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