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庄子《人间世》里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位匠人和徒弟,经过齐国曲辕这个地方时,看到了一棵参天大树。据说已经活了上千年,树冠大到可以遮盖数千头牛,用它来造船能造十余艘。
众人皆啧啧称奇,观赏的人很多。
而匠人却对它不屑一顾,
弟子就问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树,你为什么看都不看呢?
匠人说:这棵树是散木,用它造船,船会沉;用它做棺木,棺木会很快腐烂;用它做器具,器具会很快毁坏。这种木头是没有什么用的木材,正是因为没有什么用,所以它才能长这么大,活这么久。
看似无用的东西却往往会在某些方面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益处。
我想这也是庄子这则寓言所表达的深刻寓意。
2
前段时间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
同时也有人质疑:现在背古诗词有什么用呢?想想确实没什么用,我背了这些诗词,不能凭它赚一分钱,也不能多长二两肉。
网上有个段子:夕阳西下,当你站在江边,看到鸟儿在飞。读过书的人会脱口而出: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而不是只会说:卧槽,太美了!
这当然是个笑话,不过多读古诗词,无疑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语言。
歌手李健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最近读古诗,常常惊叹古人奇崛的相像力,这样的阅读能锤炼我的语言,启发我表达的方式。
我总觉得,有些美好的事情,已经美好到不需要有用的地步,譬如读古诗词。
读这些凝炼隽永的句子,本来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有时候身处某时某地某景,会有感而发,信口说出几句古诗来,那种与千年前的古人心意相通的感觉很美妙。
白岩松说:人生应该多做一些无用的事情,比如听音乐会,读文学书等,这些东西都是没有什么用的。后来,我发现人一辈子,哪怕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无用上,其心灵和精神就会非常丰富,幸福指数就会大大提高。
3
今年的《歌手》决赛落幕,林忆莲赢得歌王实到名归。
总决赛的关键之战,诗人歌手李健却请了小岳岳一起卖萌。充满喜感的小岳岳和温文儒雅的清华哥哥居然碰撞出了不一样的奇妙火花,节目倍受观众喜爱。
《我是歌手》第三季时,沈梦辰就发现李健用的还是诺基亚的蓝屏按键手机,只有微博没有微信,也用不了微信,大呼不可思议。
在如今人人智能手机不离手的年代,感觉他就像原始人吧哈哈~
朋友投诉他:没有微信不好联系。
他说:没什么不好联系,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很长一段时间,李健二,三个小时才看一次手机,他说这样可以减少很多无效社交。
休闲在家,李健过的是一种慢生活,做一些无用的事。喝咖啡,品茶,运动,弹琴,弹着弹着,有灵感了就写歌创作。
因为《我是歌手》走红后,他没有忙着商演和接广告,而是选择出去旅行。
平时更多的时间都用在看书。人生中更多的阅读,是在无形当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前在清华就读的学霸经历和平时看似无用的大量阅读,让李健在歌曲的编排上,常常透着浓浓的人文设计,令人眼前一亮。
他总能从《西游记》,《红楼梦》中找到两首主题相仿的歌曲,组合拼接在一起别具特色又毫无违和感,演绎得自然动听。
有人说李健情商高,做人做事很有分寸感,讲话幽默,经常让人会心一笑。这些并不是简单的表面功夫,看似举重若轻的背后,都是靠大量的知识储备作后盾,都是高智商的直接表现。
梁文道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4
莫言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辛苦的农家生活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他的那些伙伴们,为了尽早脱离贫穷,个个拼命帮别人做农活,而他却在旁边津津有味地读书。经常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经常靠在麦堆旁回味刚刚看完的书。
这在当时看来毫无用处的行为却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养分,让他能在创作中频频灵感乍现,生动自然地写出了一本又一本佳作。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晚宴上曾说:文学与物理学,化学医学等相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文学的有用之处在于它的无用。
这一番“文学无用”论引发了人们的各种不解。
莫言于是回应说:文学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非功利性,它是人类最高贵的精神活动。我是在用我的方式肯定文学的价值。
他还举了个例子:一个人得了病,就得去看医生。但一个人两三天不看书也不会危及生命。文学就像人的头发,很多人即使秃头也能健康地活着,只是美观的问题。不过你看那挖出来的上千年的古墓,骨肉和泥已经融为一体了,唯有头发还好好留存了下来。
皮囊易逝,精神永存。
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
这些无用的事物,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滋养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用。
5
一个人得了病,就得去看医生。这是我们都明白的道理,医生可以治疗我们身体上的疾病。
但是要改变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只能首推文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弃医从文的作家,鲁迅,国外的毛姆,契诃夫,渡边淳一等等。
日本大文豪渡边淳一,从小喜欢文学写作。初一时,在老师的介绍下开始阅读日本古典文学作品,整个中学六年,读了大量日本小说。
中学毕业后,抱着“实用主义”的思想,他进入了札幌医科大学学习。196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大学担任骨学讲师。
可是渡边对稳定的医学工作感到很厌倦,他觉得这份枯燥的工作对他来说就是“无用”的,心中恋恋不忘的还是文学写作。
28岁时,他曾化名给美国著名的摩西奶奶写了封信,说明了心中的困惑,希望摩西奶奶能指点。奶奶回信说:做你喜欢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
于是渡边告别医师生涯,开始专心文学创作。
然而十年的从医经历并不是无用的,这样的从业历练,让他在文学创作中善于用手术刀般锋利的笔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像更加立体丰满。在创作医生相关题材的作品时,更是考据详实,真实自然。
1970年的《光与影》描写两个军人,因主治医生对两人临时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案,而发展出两段截然不同的命运的故事。让他赢得了直木奖。
《花葬》是描写日本第一位女医生的传记小说。
1980年获得古川英治文学奖的《遥远的落日》,讲述的是世界级细菌学家野口英世的生平。
当初让渡边厌烦的医生工作并不是无用的,它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渡边透过医生敏锐独到的眼光来剖析人性,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渡边淳一风格。
生命中所有的无心插柳,都是水到渠成。
6
现在整个社会似乎得了一种“有用强迫症”,好像一切都应该以“有用”为标准,有用学之,无用弃之。
我不否认这是个功利的世界。人要生存,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钱是好东西,赚钱是应该的,你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嘛。
不过,除了物质追求以外,人毕竟是有头脑有思想的。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是有文化有精神的,在于人总是应该追求一种有情有趣的生活。
我们常常感叹活得太累,其实就是源于做事太急功近利,惹得内心浮躁,身心疲惫。
这时,不妨静下心来,做一些无用又美妙的事:
看一场春雨,体验一下“天阶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浪漫清新;
听一场音乐会,让浮躁的内心在优美的旋律中慢慢沉淀;
看一场电影,在别人的故事里领悟人生;
一个人静静地发呆,坐看窗前车水马龙……
7
真正有意义的一生,是有一天,可以不用依照“有用论”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
一个人内心的平静比想像中要重要许多许多,
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自己钟爱的事情上,便是最好的状态。
蔡康永说:
我的成长,让我相信,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大多都没有什么用:爱情,正义,自由,尊严,知识,文明。这些一再在灰暗时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讲“无用”。我却坚持相信,这些才是人生的珍宝,才经得起反复地追求。
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