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这个题目,觉得此问题似乎很愚蠢,其实不然,探究《学记》为何叫“学”记,就可以懂得教育的“本”是什么。
《学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故而有人称之为“教育学的雏形”。据说《学记》为思孟学派中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全文1229字,内容颇为丰富,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
《学记》开篇便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意即:治国者如果想要让民众受到感化,形成良风美俗,这一定经由教育这条途径!(高时良译注:《学记》,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51页。)请注意,在这里,高时良先生把“学”释为“教育”,按当下来说,这么解释没错,但是为什么原文中不用“教”或者“教育”而用“学”呢?毕竟在《论语》中“教”字也出现7次,《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语句中出现了“教育”一词。还有《学记》下文也说“人不学,不知道”而不说“人不教,不知道”,“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而不说“虽有至道,弗教不知其善也”呢?《学记》的确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论述“教”的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学记》为什么用“学”记命名,而不用“教”记。
这个问题大概可以从《学记》的结尾部分找到答案。《学记》的结尾部分是这样说的: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得道者说:“最有道德修养的人,不限定于担任某一种官职;最有高深学问的人,不在于要掌握一门技艺;最受信用的人,无须借重于盟约的诺言;最识时务的人,必善于顺应历史的潮流。懂得了这四条道理的人,就可以致力于寻求其根本了。夏商周三代的帝王祭祀百川时,总是先祭河后祭海,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则是水的归聚。这就叫抓住了根本。”
这段话的核心内容就是点明教育之本是“学”,无论是成德达材,还是诚信守诺,抑或应时而变,掌握这四条道理的根本在于“学”。“学”是成人、成才以及治国化民的根本,这恰如河是水的本源一样。依此,基本可以回答《学记》为什么叫“学”记,而不叫“教”记了。
的确,《论语》中出现过7次“教”字,但是“学”的出现达64次之多。《孟子·尽心上》虽然首次使用“教育”一词,但是在我国古代典籍中,除了《孟子》使用过这个词,其他典籍中几乎找不到“教育”一词,直到民国以后,“教育”才成为一个通用的词。这表明:我国传统教育强调“学”而不是“教”“重学甚于重教”“学为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