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说胃不舒服,想吐,这明明是在说我做的菜没味道嘛?”
带着耳机听音乐的我,禁不住顺声回头一看,一个女士正冲着手机近乎歇斯底里的怨声连连,不管手机那头怎么解释,她的头都像波浪鼓的摇晃着:“不!不!不!TA就是看我不顺眼,还要我怎样?”......。
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常常这样,为我们认定的某种看法苦苦执着,而完全看不到另一种可能性。
1、这是选择,还是人生?
“为什么上帝要凯瑟琳死?为什么死的不是我?”在吕克贝松导演的电影《圣女贞德》里,少女贞德目睹姐姐凯瑟琳被三个英军士兵残忍奸杀,她嘶叫着问神父。
神父说:“也许上帝要你活下去是因为他需要你,如果你完成上帝要你实现的神迹,那么你姐姐就不会白死。”于是贞德抓住了这个理由。
在暴雨中,她浑身湿透,一个人跑进电闪雷鸣的教堂,对着耶稣举起大口吞食血浆色的葡萄酒。“我要与你合而为一,现在。”
影片就这样构成了贞德的原罪:我和上帝合而为一——我是上帝的使者——上帝要借我的手来赶走侵略者——复仇。
电影里的贞德以上帝使者的名义去见法王查理七世,并率领法军赢了第一场战斗胜利。随着魔性的杀戮,她开始怀疑自身行为的正义性。
最具解构色彩的片段里,有位黑衣老者像幽灵一样出现在贞德面前,是魔鬼,上帝,撒旦,高我,还是只是真实自我的投影?
出现在草地上的剑是贞德迟迟不肯拿出手的一线希望。那是她认为神给她启示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明,但是剑落在那个地方有许多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士兵打斗时失手打掉的,有人骑马时从剑鞘震落的.......。
在众多的解释中,她宁愿相信最不可能的一种——一道光芒从空中徐徐降下,剑从云端落在草地上。
黑衣人缓缓说出:“You didn't see what was,you saw what you wanted to see.(你没有看到是什么,你看到了你想看到的)”。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感叹,这是选择,还是人生?大概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实际生活中,在成长经历里,我们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想法处理日常事务。
家里的公婆不时发生争吵,虽然他们吵的是同一个话题,但是婆婆会说电视里这个男人脾气好,有包容度,还肯分担家务事,这是家庭和谐最重要的,公公会说,也不看看人家的老婆多好,又勤快又体贴,我的扣子掉了,你都不给缝一下。
每个人都能拿出最完美的论点和论据,谁都不能说服谁,谁都不肯放下自己的看法,走到对方身边看一看,不仅如此,他们寻求我的帮助,往往不是来学习如何沟通,求同存异,增进彼此的交流和了解。
他们往往找到我,是让我评评理,并支持他们各自的看法,甚至希望我能帮忙出主意,怎么能更好的说服对方认同自己,完全不肯走出自我中心的世界。
如果不能走出自己的世界,我们就陷在自己的评判、情绪化,思考路径,反应模式里,它就会成为我们生命的背景色。
当我们认为对方就是爱找茬,我们便是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便有了莫名的烦燥,很容易看到对方的不配合,一方面责难对方,一方面又怀疑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活得特拧巴。那些合作,共担,延展的积极的元素并不是不存在,而是被我们过滤了——视而不见。
如果你了悟到:"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那么我们更需要去问自己: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在是不是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如同开篇那个在地铁里的女子,也许坐在餐桌对面那个人,确实是因身体不适而放下了夹菜的筷子。
2、你在自我主导,还是自我设限?
“为什么前一秒她还在群里发话,后一秒,我提醒她有关工作进度的事项,就完全没有回应啊!”我有些丧气地翻看着手机里的群消息。
“你的想法好奇怪,我就是这样的人啊,兴致来了往群里丢句话,然后放下手机就去看球了或者忙别的了。”
先生在旁边善意的提醒,马上让我想起那句:你没有看到是什么,你只看到了你想看到的。
在事情没有结果或澄清之前,我就预设了一种可能,自己不够好,对方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对方忽视我,所以对方懒得搭理我。
试想如果我执着于这种想法,我的情绪就会立马感到悲伤、愤怒、委屈、沮丧、挫败、焦虑,接下来我会对同事产生抵触,隔离,为了井水不犯河水,便敬而远之,彼此的距离便越来越远。
我立马想到,老师在课程里教授的万能程序,按照步骤,我开始问自己:以上诸多的负面情绪,我熟悉吗?在过去经历中,我经常在哪里或在与谁的关系中体验到类似的情绪?
闭上眼睛,调整呼吸,我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内在。
“你在那儿不停的哭喊叫妈妈……等你叫够了,我们才走,那时候,没办法,队长不允许把你带到地垄里,所以我们不得不把你送到姨妈那儿,我们只得悄悄的走…..”。
印像中爸爸曾跟我说过小时候的片断,为把我顺利的寄养,他们趁我玩得正高兴,吃得正开心的时候悄悄的离开。在他们看来,这是减少分离带来伤害的最佳方式。
可能太小,对父亲说得这些,我完全不记得,更有印象却是,我得到一个新玩具,正高兴着呢,姨父说跟我走吧,给你买糖。我不肯要跟表姐玩,表姐说:“她不愿意,就跟我们玩嘛。”
姨父把表姐拉到一边,耳语几句后,表姐说:“听话,跟姨父去一下,带糖回来给我吃。”于是我高高兴兴的去了。
没曾想,姨父将我背到一个老中医的诊所里,姨妈坐在那里,在医生的安排下撸起我的袖子,按住我的手掌,然后我惊恐万状的看着长长的针和刀刺向我的手。
我小时候奇瘦,这就是乡下流行一个土方:给小孩割疳积,即用刀在手掌划出一个小口,从里面挤出一些血糊的东西,或者用针刺手指。
每次无论我怎么苦苦的哀求,无论我怎么向他们保证自己会好好吃饭长胖,无论我怎么表达自己的害怕......都无济于事。
这让年幼的我很绝望,为什么小孩子说的话不管用。而更绝望的是,每次的效果甚微,达不到大人们的标准。过不了多久,这样梦魇般的事情就会再来一次。
睁开眼睛,我摊开手,伤口印记清晰可辨的有4处。每一处,他们都是在我最放松警惕,对我最好的时候,也是我最信任他们的时候,把我骗到医生那里完成的。
事毕后,他们都会近似得意的闲谈如何成功骗倒我,并夸张的重演我惊恐反抗、哀求医生的情形。包着纱布的我除了被骗的愤怒与痛苦,还有一层深深的羞耻感——“我是个胆小鬼,一个孬种。”
“这个世界很危险一不小心就会受到伤害”
如果我信任这个世界就完蛋了”
“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没用!”
“够格,才能获得爱”
.......
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品质和价值抱有负面的核心信念,开始逐渐滋长和强化。
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害怕一个人,那太不安全了,我渴望爱,所以很快就有朋友,可是一旦关系很近,我也会莫名的紧张和害怕,同时延伸出各种顾虑,怕别人觉得我麻烦,怕在别人面前自己太逊,很LOW,讨厌我,更怕自己优秀或不优秀而成为众矢之的 ......
所以最好不要成为焦点,坐在路边鼓掌最安全,但同时那个渴望被看到,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又在拉扯着,这真是很分裂。
很多时候,我们活在自我建构的囚牢中,永远无法自如地行动,甚至连好的机会和幸福都会莫名的害怕,或逃离或放弃或僵住。
3、生命无法停驻,只有穿越!
在课程安排的心灵剧场中, 我还原了小时候这一幕,剧情发展到最后,完全超出彩排的预设。
我居然缓缓走到扮演我表姐的刘敏同学面前,缓缓抬起右手臂,伸出一个手指一言不发的死死盯着对方。
因为愤怒的情绪,我的气息没有节律,呼吸间胸口一起一伏,课后,大家纷纷反馈演剧的我如果当时有把剑在手,便是那个要杀戮的贞德。
“我要强大起来,不会靠谁!”在老师疗愈练习里,我有一万个不服的咆哮,我不愿重新选择,压抑的愤怒喷涌而出。
一直以来,我最崇拜的男性就是《北斗神拳》里主角健次郎,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随着强大爆发力的一声吼,他的战服会应声裂成碎片飘荡在空中。同时我也极其迷恋这部漫画里的女神尤丽娅,温柔美丽,善良,这让我很困惑,其实他们完美的结合,就是爱与力量的完美平衡。
老师耐心的等待着,没有责难,不断带领我们看到生命的源头,看到爱本身。
其实愤怒不是原发情绪,它是由别的情绪转化而来的,比如我的把恐惧转化为愤怒 ,由委屈转化为愤怒、由无助转化为愤怒,甚至将悲伤转化为愤怒 ....
我也并不是想愤怒,那只是一种选择,因为这让我觉得有力量,就像廖一梅的《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里,说过的那句话:“我坚信,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
我从这种悲愤的力量,去和所谓的不公抗衡,甚至去努力地去拿到一个能自己作主的资格。可是,我演的故事是真的吗?在老师整合的练习中,我问自己。
当我依次站在表姐、姨父、姨妈的角度时,我看到他们面对一个面黄肌瘦孩子的担心和努力;看到他们点头一边接受我父母的殷切嘱托,一边推托不过接过抚养我生活费时,产生的种种压力。
胖嘟嘟成了养好孩子的关键指标,所以他们选择了自认为最有效的方法。
当我按老师的引导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就好像一个坐在影院里的观众,看到荧幕上那个倔强的"我"在演出时,我突然笑了。
就像一个孩子怕打针一样正常的事情,我却为此深深怀疑自己的无能,别人的残暴,然后让否定怀疑自己——负面预期——事情变得糟糕——负面预期出现——否定怀疑自己”的恶性循环怪圈一次次地重演。
在成长的岁月里,学生时代的我担心的科目,果然考砸;初入职场里的我害怕自己不行,表现战战兢兢,唯唯喏喏,果然领导不满意......。
包括现在也是,仅仅因为同事没有及时的回复,我就预设自己不被欢迎,同事觉得被打扰,甚至对我有意见。
“这是真的吗?”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我看到了多种可能性,也许她手机就是放在一边,也许她洗澡去了,也许她散步去了,也许手机正好没电了.....。
我需要对事情做出更客观的评价,而不是出于情绪的冲动反应。于是我心平气和地拨通同事的电话,“嗨,不好意思,你方便吗?......”。
对方爽朗的一笑:“刚才陪孩子,手机不在身边,你说那个事,放心好了,我等会就处理。”接着对方顺其自然的问了下我的最近的外出的学习情况,然后我聊了很多工作之外的事情,放下电话后发现两人的关系又进了一步。
其实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但似乎我们的潜意识里面有个被制定好的自动化程序,它们大部分是过去生命经验的积累和印记。
当我们把它带到意识层面,让意识之光照亮我们惯有模式,我们5%意识版图就被扩大了。
如同荣格所说:你的潜意识操控着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
集体无意识,行为,思想,情绪,信念,真我........你是步步为营,还是步步为赢?你是相信自己是爱本身,还是爱的奴仆?.......
不妨多点好奇,别总是只看见你想看见的。因为不管如何都是我们自己在创造如此逼真的全息幻象,当你看见得更多,破除和创造就同时发生更多,活着就更有意思,我们也会成为更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