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被提醒要爱具体的人,不要去爱抽象的人。但最近发现,唯一能做到的是,不求抽象的人在未来能带给自己多少思考。只求自己遇到一些具体的人,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思考。
突然发现学弟学妹、老师和认识两年多的同学逐渐成为很特别的人,他们身上有一些“火花”:喜欢钻研技术和代码、善于沟通、擅长数学、或对股票或者计算机有独特的理解、还有对爱有深刻的看法、爱拍照热爱生活、或有自己爱豆、有自己的做事原则,这让自己思考到这个世界非功利的一面,让我没有断定这个世界只有谁的一种价值观,每个人都有它所认同的和他自身存在的某种价值。
这不只让我理解到与人交往,能说会道不如投其所好,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也有一点价值,有一点对价值的敏感,让自己尽力地感受当下他人对自己的奉献,和自己对他人的奉献。相互分享句子和知识、相互引发的思考和行动。
感受到这些不同价值后,人生的锚点能逐渐地定在自身的价值地基上,比如相信技术的不断改进,简化我们的生活、相信金融市场的杠杆力量,写更有观点的文章、追求更有美感的体验、创造更方便他人的产品、经营更好的品牌和团队、教育学生更好的方法...
这样的快乐构建在自身稳定的价值根基上,快乐因此变得更加稳定,更不容易被剥夺,减少很多不安。
比如不论他人怎么评价自己,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还是会很稳定;比如获得什么成就,主动忘记,就没有回归平庸;比如万一遭遇考研的失败,得到热烈的失败,也得到对失败的惊赞;比如理解到困扰自己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自己的解释;又明白真正的觉醒是每天做事减少恐惧,是发自内心的渴望;明白焦虑是欲望大于能力,而自己又极度缺乏耐心。这些不安多少就会消失。
那我自身的一种价值在哪里呢?
比如读东西,分享给身边不太喜欢读书的朋友一些书里的东西,为他们减少一些生活的烦恼。
比如探索方便他人和自己的新产品、代码和技术。
比如写这篇有所偏颇的稿子给我的朋友们。
也许自己有油腻、伪善、懒惰的一面,可这些何尝不是我们的一种本能,重要的是需要约束自身的本能,警惕这种本能给自己或者他人所带来的伤害。现实中,可能没法像孙少平那样做一个对精神世界一丝不苟的人,也没法像孙少安那样做一个对现实世界脚踏实地的人,但接近自己的信仰何尝不是一种美德。
也因此希望维持自己的感知,并忠实自己的感觉,诚实地面对自身的不堪和脆弱,在当下认真做一些事,不去烦,不去敷衍,至少不去放弃。过去和未来空空如也,只有在当下才能追求渴望的一切,11月15日共勉。
引自林超的《跨学科工具箱》《给青年的十二分信》《贾想1》《认知觉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