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短的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个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上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然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
年轻的父母也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
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是锄头!
妈妈们正确的育儿方法就是一把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育儿方式就是那一柄锄头-------当我们得到一块玉的时候,应该精心塑造。
我的朋友明睿,北大的博士生,他个人无论是在学术、学问中,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都非常的成功。中年得子,非常的珍爱这块璞玉。他和妻子相约好无论如何也要给国家培养出一个人才。他更深知,做人的性格比做学问更重要。孩子两岁的时候,经常抢别人的玩具和零食,也拒绝和其他小朋友分享他的玩具小车和零食。并且总是大声嚷嚷:“这算是我的,我的,你们都不能碰”。做父亲的认为孩子太小气,太自私,不懂得分享。所以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把孩子拉到一边批评,有的时候甚至直接夺走孩子的东西。慢慢的这个孩子不爱笑,不爱说话,总是一个人坐在哪里呆呆的,能坐一上午,只有你让他做什么,他才做什么。父亲俩带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有轻微的自闭症症状。
博士绝不怀疑自己是琢玉高手,但关键是他不懂那个时间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
2岁左右是开始慢慢有了自我意识,他们正处于占有意识期,这个时候的哲学就是:我的,我的,都是我的。这是他们分清物和自我的一种方式。这个阶段是自我意识长成,不要强迫宝宝分享,更加不能打,家长要冷淡处理正确引导,不要随便贴上自私的标签。一般,等他们再大一些就好......
这些年接触了不少家长和学生,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都是“问题学生”的家长。这些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喜欢抱怨孩子,说孩子如何不争气,如何不知道知恩图报,如何不爱学习,如何让他们焦头烂额,如何的朽木不可雕。在这些家长的眼里这都是学生的问题,一切问题根源来源于孩子自身。他们往往忽视了,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他们的人生白纸上第一笔都是父母的“功劳”。设想,孩子放学回来,你和家人坐在客厅看电视,玩手机,谈笑风生,如何让孩子有做作业的心思?再想一想,做父亲的每天自己畅游在英雄联盟里,如何让孩子不喜爱上网,爱看小说。最后说一说,父母每天背后说人是非,讲别人坏话,怎么可能培养出一个正直,有爱心,内心阳光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格世界,他的成长取决于和他接触的家长和教育环境。这个小环境的生态是否正常,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孩子,处理和孩子的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一块璞玉,都是一样,关键在于家长的手上握的是锄头还是刻刀——它使孩子的世界与未来截然不同。
那么如何让自己手里握着的璞玉能变成一块块清透的玉呢?
首先,提高爱的质量
父母都是深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有质量的差异。决定质量的高低,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关系的细节处理上。可以允许孩子犯错误,但是要正确引导孩子,不要总是恐吓,总是“皮带熬肉”。
其次,培养一生受用的品格,性格
我们可以不往大的方向讲爱国,为国做贡献,但是我们至少要把孩子培养成不拖累社会,不给他人带来麻烦的人。“问题孩子”一般都是缺乏安全感,没有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中国教育普遍是羞涩,隐晦的表达“爱”,如果爱孩子,大声的说出来,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就不会因为小事向父母撒谎,不会因为犯错误,一个人担惊受怕没有倾诉对象。在爱中浸润的孩子,一般都善良,友好,乐观向上。
最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写字是一生的事业。不要监督孩子做作业。学习是个人的事,如果上升为父母的事,往往会适得其反,放开手,规定一个时间,在这个时间里自己完成了就行。也不要总是提醒他刻苦学习,没有人喜欢吃苦,当你让他刻苦的时候,孩子们会害怕还没有到来的苦。父母所需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则,放下手机端起书,泡一杯茶,慢慢的去熏陶。
愿所有的父母都能在养儿育女中感受到幸福,都能让一块块璞玉,精雕成一件件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