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听后记下干货,连同自己的部分思考:
“上进”这个字眼,听起来有点反人性。
但仔细想想,人生所有上瘾的事,第一次接触时,都是觉得不舒服的。
(这里想到一个“舒适区”的概念,人们一直把自己熟悉的领域视作舒适区,接触陌生的领地则被看作是跨出舒适区。笔者认为,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人,都必须要经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认识阶段,所以勇敢地跨出“舒适区”,是开拓我们视野、拓宽我们人生边界的必经之路。
“万事开头难”,但开了头之后,往往发现,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
游戏是轻松的,是让人上瘾的,是因为游戏背后,有太多人的设计。
我们可以借鉴游戏的上瘾模式,进行人生的反向设计,自己设计自己,让自己上瘾。
(笔者曾经问过一个爱打游戏的朋友:“游戏究竟有什么魅力,让你这样沉迷?”
他回答说,“游戏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是另一个展现自己的世界,最关键的是,游戏通关升级太过瘾了,升了一级,还有一级,每一级难度增大,逐级闯关的设计太有诱惑,有多大的挑战,就有多大的成就感。”
如此看来,游戏背后的设计很科学,也很狡猾。)
好的设计包含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为我们自己设计好的环境。比如尽量躲开下降通道的夕阳行业,选择学习氛围浓厚、建设性心智模式的人比较多的朝阳行业。这里罗老师提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傻瓜指数”,是指你通过思考觉得多长时间之前的自己是一个傻瓜,这个指数越低越好;另一个是“朋友指数”,是指你生命里出现的优秀的新朋友多还是少,这个指数越高,说明你所处的环境越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抵如此吧。在一个上进的环境里,你不上进也会被逼着上进吧)
二是借鉴企业做品牌的价值:“绑架自己”,让社会监督自己的成本变低,不敢做坏事,通过社会舆论来“绑架”自己变好。
(罗老师举了自己做微信公众号,每天早起发60秒语音的例子,一开始自己一时兴起,后面随着后台粉丝的增多,有一种被粉丝“绑架”而不得不坚持下去的感觉。
笔者和罗老师相比,粉丝几乎算是没有,但每次我的电台、简书或者是唱吧上新增一个粉丝,我都会觉得愧疚,本来打算停更的自己,也硬着头皮坚持下去,既是不辜负别人的支持,也是对自己的交待,想来这其实也属于自己“绑架”了自己,催促自己上进)
三是拥抱不确定的反馈,建立一种“心流"状态。
相比于正反馈、负反馈,不确定性反馈更具有独特的魅力。
我们要选择无止境晋升的职业,好的职业是随时随地能给自己反馈的职业,且会有无穷无尽的台阶;职业高手可以把自己的职业规划变成一级级台阶。
四是设计永无止境的职业台阶。
笔者认为,我们需要所谓的”心流“,大意是忘了时间、沉浸其中的一种状态,只是”专注“的另一个说法,新瓶装旧酒罢了。
而好的职业规划,必然是分阶段性的,就像游戏当中的升级打怪一样,会随着你付出的增多、能力的增强而变得越难,能给你的物质回馈和精神反馈也越来越高级、越来越甘甜。这样的职业规划,才永远催人上进。
每个人心中都有两匹狼,一匹代表”真善美“,一匹代表”假恶丑“,它们在人的一生中都在打架,至于谁赢谁输,就看你这一生,去喂养哪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