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越努力越幸运”,还说“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差”,我想说:有勇气的人进步都不会差。在很多时候,阻碍我们进步的不是来源于能力本身,而是来源于是否有勇气,即你敢不敢做、敢不敢面对,敢不敢迎接挑战。
你是停留在想却不敢的层面还是想却敢的层面,将会决定了你后续的人生走势。同样,如果你只顾着往前跑,却不敢回头看,你的人生走势图可能是高开低落。所以,敢做是一个起点,而敢回头看是一个锚点,突破锚点,你将会走势再次往上。
为什么呢?因为不敢回头看,你就无法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估,虽然对错本无绝对,但是你不看又如何评估接下来的行动是可靠的,过去的经验是可以保留的,又要如何狠下心抛掉一些你有意识不要却又舍不得的东西呢?
说了这么多,一句话就是“复盘”。
你是不是此刻在想“疯了吧,复盘说的这么复杂,这不是一直在做的事,有什么敢不敢的。”我们一直在做的事不等于有效,我们一直有意识的行为不等于做对了,关于敢不敢不是因为复盘这个行为,是你能不能吸纳存在的劣势,不给自己找任何理由去辩解,去接纳、去理解、去反思,用平稳的心态去看待优劣势。当别人给予一些不好的反馈的时候,我们依旧能够平和的接纳,接纳不等于照搬全收,而是去思考,有选择的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是接收别人的建议。
具体复盘到底是敢还是就是那么一回事,看看我接下来的关于《自卑与超越》翻转课堂的复盘,再来判断。
复盘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做过什么而是为了客观的对过去的经历进行评价,好的或者不好的。
1、评估学习目标
在我们设计一堂课的时候都会先预设一个学习目标,且这个目标的初衷是什么?期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其实不只是设计课程,做一个项目、方案都有一个基本目标,如果没有目标,你不知道为什么而做,不知道要做什么,就会失去方向。
那么我这次的学习目标是两个:
第一很多人对自卑都有一切误解,总觉得它的存在不好,所以我的设计需要完成一件事,让参与的人员能够意识到自卑并非坏事,同时开始敢于说出自己自卑感的存在;
第二对自卑有了全面的认识之后,就需要找到方法去超越自卑给我们带来的局限性,学会一个方法来面对自卑带来的不好的感受。
那么学习目标是否完成了呢?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第一个目标的实现比较容易,因为我采用了痛点引入的方式,同时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为什么呢?当我们意识到人人都存在自卑感的时候,我们才会愿意认识自卑它本来的面目。不敢面对是担心只有我是,而其他人没有。一旦感受到了“哇,原来大家都有呀!”那么感受是安全的,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更愿意客观地去评价。
所以第一个目标的实现相对容易,我自己是能够判断清楚的。那么用达利欧所说的:我如何证明我是对的呢?证据如下:
1、大家都积极参与了痛点反馈,普遍的反馈是几乎都存在;
2、参与人员的反馈,他们都在说自己的自卑情形,如果对自卑没有正确的认识,是不会愿意说自己的自卑感的,没有人愿意证明自己是所认为的不好的事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3、有一个书友说:我以前不知道原来我那样做是因为自卑,现在我知道了,我当时那样的努力向上,用好成绩、学校的委员会角色来证明我自己,只是因为我曾经的自卑感。你听说过学霸,却没有听说过学霸说原来我是因为自卑。
第二个目标的实现就会相对难,毕竟一堂课去超越过去经历带来的自卑感是极其不容易的,唯一能做到的是理解自卑是客观存在的,剩下的就是如何与自卑做朋友。
超越自卑的方法论很多,一句话概括就是赋予正确的人生意义,这里讲的比较多,因为内容确实不太容易理解,要去联系是有难度的。关于赋予正确的人生意义,这个环节我是讲透了知识点,欠缺的地方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大家参与设计或者参与创造。
正如超越自卑这个本身就是很大的课题,很难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去改善,而每个人又都不一样。如先涛老师的反馈,有4个步骤的话,你可以讲其中2个,剩下的交给参与的人,由他们来给出自己的想法,你只需要做一个总结。活动的设计本身就不是为了给一个标准答案,只是一个参考答案,那么要做的事就是如何激发思考,而不是给出答案是什么。
总结:课程目标的设计80%达到了预期,欠缺的点在于第二个目标超越自卑的方法部分,没有很好的激发大家的参与,所以很难去评估是否100%达成,改进的方向围绕步骤、方法论的时候激发大家去共创,即使偏离了结果也不影响呈现。
2、评估课程结构设计
从课程的结构来说,普遍的反馈是逻辑通顺,结构清晰。当时我在设计的时候,按照常规是what、why、how的结构,但是怎么都理不通顺,无法很好的运用好这个逻辑框架,包括在和志勤老师沟通打磨课件的时候,她也提出了好像缺了why部分。
说实话在正式演出前,我对这个框架都是忐忑的,虽然面对志勤老师的提问我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但是我依旧担心会因为看上去缺失的why让课件缺乏了完整性。事实证明,我的坚持没有问题,不是框架本身是什么,而是章节设计的时候前后的逻辑是否能够说地通。
按照常规的思路,我们除了知道是什么,也想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呢?然后才会思考怎么办,这是万能公式,也是合适的、好用的。体现的不见得要在目录中,而是章节内容中。所以有时候需要跳脱我们的固有传统思维,不要固守教条,在不违背底层原理的前提下,可以做一些尝试。
总结:课程结构设计100%达成预期,好的地方是逻辑结构清晰,如果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小细节的处理。
3、评估呈现效果
课堂呈现效果分为两个层面氛围感和参与度。
氛围感这个很难具体的形容,从我的理解是:舒适度。也就是在这堂课上,无论是学员还是讲师都是舒适的,如果没有很舒服的感受那么就无法激发参与。舒适不是讲师一个人营造的,是学员和讲师共同营造的,只要有一方不配合,没有站在我们的角度,就很难营造安全、舒适氛围,也就没有了参与。
参与度虽然是个体的意愿,但是意愿是需要激发的,这真的需要讲师能够很好的设计并且调度参与度的积极性,这就考验除了讲师本身的特质以外,还需要讲师能够放下一些对自我的限定,与学员拉近距离。关于这点,我一直做不好,说白了就是会“端着”,这种端着倒不是我认为自己是讲师不能够幽默,而是因为对自己的信心缺乏,怕幽默处理不好反而造成了“事故”,所以“端着”更容易处理。
线上的参与分为两种:文字、语音。显然大家更喜欢文字参与,开麦语音参与会差一些,可能存在两个原因:开麦不方便或讲师引导得不够,还有一种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客观来说,我只是抛出了话题,没有用一个有趣的方式让大家感受到,我想试试、这个话题好有趣、我有很多话要说。有那么一瞬间我感受到了冷场,但是还是要继续,好在提前有埋伏小天使,让课堂的参与度增添了几分活跃度。
总结:课堂呈现的效果70%达到预期,从个体的根源挖掘,我能够共情他人,却很难激发大家对话题的兴趣,所以后续要从自己出发,让自己变得有趣一些,当然注意点有趣不等于故弄玄虚,而是真诚的要去和大家有趣的产生联系,不能强迫有趣而让自己没有了真诚。
4、其他维度评估
从普遍反馈来说,大家都很喜欢乘坐时光机那个环节的设计,亮点在于文案的设计和音频的录制。这里需要对自己的文案设计一个肯定,确实写的不错,当然要感谢御用录音师那穿透人心的声音,不仅仅是好听而是可以带来平静。欠缺的地方是体验完就结束了,没有进一步的让大家分享感受,其实是我自己考虑的太多,我担心大家觉得这是隐私不愿意分享,事实上并非如此,似乎大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我们课程的目的就是来超越自卑的,还有什么是不能面对的呢?
从课前导学来说,这个动作本质上是好的,可以提前让大家来学习,但是细节没有处理好,为什么要放这个电影?有哪些思考点?需要带着什么问题来看呢?否则就是看完了,然后不知道为什么而看,现场提问又变得GET到,否则变成了感动了自己,却没让其他人感受到自己的用心。
从开场的自我介绍来说,过分冷静了,太模版化,没有槽点或者互动的自我介绍,除非自己是大IP,否则很容易就让学员走神了,3分钟没有吸引住,后续想要再调动,就会变得很难。突破的点是自我的限制,找找自己有意思的槽点、或者可以和学员互动的设计,但是要结合自己今天的课程内容来,不能够一个模版打遍天下,而是有区别的、差异化的,毕竟受众都不一定每次都一样。
总结:这里的评估只能给自己打60%达到预期,亮点有但是欠缺点也很明显,需要进一步的去提升自己,打开自己的思维模式,尝试一些有意思的方式,做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想清楚为什么做?才能够达到自己设定效果。
本次《自卑与超越》的复盘就结束了,看到自己的不足,接纳他人的建议真的需要勇气,因为我也会担心被别人评价不好,但是一想到如果只有彩虹屁,没有槽点那么进步的空间在哪里呢?我们是完整的个体,需要好的反馈,也需要不好的反馈,关键不在于好还是坏,在于自己能否有勇气的面对,这种勇气不仅仅是被讨厌的勇气,还有就是敢于正视它,去客观的评估,如果别人说的并没有那么中肯的时候,我们也要坚守自己观点,这也是勇气。
最后的话
敢于复盘的人进步都不会差,你此刻是否认同了呢?欢迎你评论区给出我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