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说心,往往会析心理为二,最后致理是形式的理、死理、悬设的理,而不能入心成德。
朱子晚年说:“陆子静专心尊德性诲人,故游其门者多践履之士,然于道问学处久了。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f?故游某之门者,践履多不及之”。
朱子晚年直至临终,仍在修改《四书集注》,他明白,他所做之注解必定有解不真不透的地方,只是以他学心的思路,始终不明白原因何在。
意识来源于生活,而不是生活源于意识;原则从人的认识中产生,而不是人的认识根源于原则;真理来源于实践,在创新中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真理所以为真理,不是形式上的语言,而是实践中的真知真行。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先立乎其大,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朱子一生,一心求理,却终生“骑驴找驴”,不知道此理就在此心上。[捂脸][呲牙]
人之一生,当是学思生命,然只是一学思生命,终还是有缺陷,会留遗憾。
人之一生,还应该是一知行生命,在知中行,在行中思,在思中知。
在思中知,则心与理为一,“心即理”,而不只是“性即理”。心即理,则理是实理、活理、有具体内容的理;性即理,则理是虚理、死理、形式的理。
所谓“在知中行、在行中思、在思中知”,就是把知识摆进自己生活实践中,贯通自己的行动中去,用心去行,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反思不足不到之处,用心总结经验教训,与己知之知相参合,然后归入理中、存于心上。
这样,知识、生活、行动、思想、心、理融为一体,相互贯通,打成一片,则智慧出矣。否则,知识只是知识,无关乎智慧;理只是理,无关乎心、关乎行、关乎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至今仍然管用?一是因为产生这个思想理论的时代基础仍然存在,二是因为这个思想“立足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具有道义的力量;基于唯物辨证法的科学逻辑,具有真理的力量;诉诸于改造世界的历史运动,具有实践的力量;蕴含着自我革命的理论品质,具有创新的力量。而这些又只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现,不同说法,本身是混圆一体的。
虽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思想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道义力量,相同的理论品质、创新力量。
但在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朱熹的析心与理为二、特别是统治者取一弃十后,就缺少了实践的力量,尽管其本身是有诉诸于改造世界的历史运动的(在君主专制体制下,这点尤为专制统治者所忌),而儒家思想中本身缺乏唯物辩证法的科学逻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道统无学统,也即有理念理想、世界观而少方法措施、少方法论),所以尽管中国儒家思想也具有真理性、实践性,却不能象西方哲学,开出科学一途,更不能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打开更宽广的视窗,将政道、政体、政治纳入其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佛家讲“缘起性空”、“荡相遣执”,道家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所以,论圆融智慧,佛道为上,它们不相伯仲,能超越时代,亘古如新。
但超越时代,也即脱离时代,所以也正是它们的这种理念,不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缺少了人间烟火气,少了实践的力量。
所以,南怀瑾先生评价儒释道三家,如是说:“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孔子开的是粮食店,打倒了粮食店,光吃面包牛排是吃不饱的,会吃出毛病的……道家开的是药店,不病就不需要药店,一旦生病则非要去药店不可。所以老子开的无为之治这一味药是很重要的,碰到这个病,非用这个药不可。佛家开的是百货公司,吃饱饭又没有病,有空去逛逛百货公司,没有空就不去逛。这三家店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都不能打的,打倒了就麻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