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简称“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长沙市。
南毗pí 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北连湖北省。
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地势呈三面环山、朝北开口的马蹄形地貌。
由平原、盆地、丘陵地、山地、河湖构成,地跨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截至2021年5月,湖南省下辖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总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
2022年末,湖南省常住人口6604万人,城镇化率60.31%。
远在旧石器时代湖南就已有古人类活动;两晋时期设有以“湘”命名的“湘州”;
唐朝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建置之名始;
宋朝设“湖南路”,元朝设“湖广行省”,明朝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仍称行省);
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
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时就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说,因此又有“芙蓉国”之称;
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炎帝神农氏在此种植五谷、织麻为布、制作陶器,坐落于株洲市的炎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地位。
湖南的名字的来历很简单,就是位于洞庭湖之南,所以叫做湖南。与之相对应的,湖北则是指在洞庭湖之北。
湖南的别称比较多,比如说三湘、芙蓉国等等,此外湖南还称为潇湘。
在湖南境内有一条比较大的河流,叫做湘江。所以,说“潇湘”一词和湘江有关系,这个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经》中称湘江“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所以,那时湖南就有了湘江的称呼。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
潇,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水河;
湘,指的是横贯湖南的河流,湘江。
潇,指湘江上游最大支流潇水,潇水因其水流清绿幽深蘸得名。湘,指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湘江。《山海经·中次十二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 澧沅风,交潇湘之渊。”《文选·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诗》:“洞庭张乐池,潇湘帝子游。”李善·注引王逸曰:“娥皇女英随舜不返,死于湘水。”
湘水流域自古为荒僻之地,又是娥皇、女英哭舜而投水自尽的地方,所以潇湘也有相思、伤心之地,又有情已成空,无可奈何的意思,正合诗人寄情。也有解释成潇水和湘水的。唐·李白《远别离》诗:“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王琦·注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元·耶律楚材 《用薛正之韵》:“凤池分付夔龙去,万顷潇湘属湛然。”明·徐祯卿《古意》诗:“帝子葬何处,潇湘云正深。”
潇湘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中山经》。湘江是湖南省最主要的水系,湖南的简称。
近代一般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合称,后泛指湖南全省。潇湘泛指今湖南省,特指今湖南省零陵地区今永州市,潇水和湘江的融汇处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萍洲,永州因此雅称“潇湘”。 永州古称零陵,宋时雅称潇湘。
华夏大地上最美、最撩人情思的两条河流——潇水和湘江源于永州,并在此交汇,“锦绣潇湘”由此而生。清代名人王士祯曾评赞:“楚山水之胜首潇湘,潇湘之胜...
湖南古代雅称有湘楚、潇湘、三湘。湖南一带在古代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块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湘楚文化 。据《山海经·中山次十二经》记载:“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 。 第一种说法“漓湘”、 “潇湘”、“蒸湘”统称“三湘”,阳海山现称阳朔山,阳朔山立有一块“湘漓分派”大石碑,人们通称“漓湘”。潇湘,应是“湘水”代称。而作为楚国河流专名,今考潇水为湘水之源。潇水北流至永州市萍洲口入湘江,至衡阳湘水与蒸水合,称为潇湘。实际上是指湘水与潇水合流后之一河段(湘江中游).潇湘,近代一般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合称,后泛指湖南全省。
“潇湘”一词始于尧代。《山海经·中山次十二经》
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自宋以来,人们多以“三湘”代指湖南。
潇湘有三解:一是单指湘江,古称湘水,潇有形容水深而清的意思。二是潇水和湘水的合称,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之句。因潇、湘二水均在湖南境内,也泛指湖南地区。三是古镇名,五代时置,在今湖南永州市西北,因当时潇湘二水合流处而得名,亦称潇湘关或湘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