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编了中外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桥》《穷人》《在柏林》这三篇作品都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芒。
正如王佳老师的过渡语中介绍的——《桥》这篇小小说,全文只有五百多字,竟分成了27个自然段,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细节描写,语言都言简义丰,耐人寻味。
观摩王佳老师讲的《桥》这节课,我感觉她不是在给学生教一个故事,不是在引导学生了解“老汉”这样一个人,而是老汉这个人的人生对一群孩子人生的情感触动。一节课,孩子们在朗读、交流中理解、悟情,感受着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以及文本暗藏着的逻辑思维。
这节课提醒我,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不但要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而且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针对这一点,我有以下几点发现与思考:
一、多角度的阅读——对作品、作家最起码的尊重。
一部好作品或是文章,投入了作家全部情感甚至生命,如果我们不用心去读,我认为就是对作品、作家的不尊重。《桥》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如何让人性美在学生心中扎根、升华呢?这节课王老师精心设计了不同的朗读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以“读”为主线,关注学生的“学”。
一读,她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他就像一座山”这一处,学生通过读,品悟出这座山代指老汉。他平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像一座山,在困难面前他又是人们的一座靠山!
二读。她让学生练习朗读:“你还算是党员吗?”引导学生抓住“冲”“揪”“吼”几个动词,体会老汉的铁面无私。通过品析“如豹子一般”这个比喻句,体会老汉态度的果断,不徇私情。
三读,她设计让学生练读“少废话,快走!”老汉的这一“吼”体现了深沉的父子之情。
这三处读的设计,可见王老师煞费苦心。三处内容是课文中人性之美的一次次升华。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这种充满着党性与亲情的人性美,对这位老汉的敬意油然而生。
二、一次都不能少——四次冲突,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王老师的这节课充满语文味,是一节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她能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学生的汇报,抓住文中三次冲突的关键句子和词语进行交流、品读。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老汉的办事果断、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学生的感悟在品读中,层层递进。
这篇微型小说篇幅虽短,但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共有4处冲突:
第一次冲突:山洪爆发,村民们慌不择路,“逃”向木桥,与老支书如山般“站”在桥前,形成第一次冲突——老支书用自己的威信镇住了村民,为顺利逃生赢得了先机。
第二次冲突:老支书下令“党员排在后面”,从而引发其他党员认为“党员也是人”的抱怨,与老支书一切为了群众的党性原则产生冲突,老支书果断的一句话“可以退党”,立即化解矛盾,为大家排队过桥维持了秩序。
第三次冲突:将情节推向高潮,写众人排队过桥时,老支书再次因党性原则,“揪”出了抢在队伍中的一个党员小伙子。
第四次冲突:在木桥摇摇欲坠时,老支书与小伙子为推让对方过桥,但都不幸遇难。
王老师引领学生重点学习了后三次冲突,我觉得如果引导学生先品析第一次冲突:“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此处应该引导学生猜想老汉与群众相处时都会发生什么事,全村人为什么“都拥戴”他?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唯独老汉早已“站”在木桥前等待全村人。仅从“站”这个动作,学生一定可以体会到,老汉和以往一样总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正是由于人们信赖、拥戴他,看到“站”在桥前的老汉才停住脚步。只有学习了这次冲突,理解后面的情节才不显得突兀。此时此刻“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在困难面前他就是群众的一座靠山,所以大家停下脚步,“望”着他,等待他发号命令;当党员与他的言语发生冲突后,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竟没有人再喊。老汉自己率先垂范,用人格魅力感染了其他党员。所以,品读第一次冲突不能少,它是后面几个情节的铺垫,与之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三、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揣摩内心,多元理解。
微型小说的结尾,被称为“临门一脚的艺术”。结构上有“前轻后重”的特点。《桥》前面几部分描写洪水的咆哮、情节的激烈冲突,作者都是在想方设法积累读者的审美力量,而结尾写到:“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故事到此戛然而止,让读者恍然大悟,起到了“洪水决堤”的审美效果。这样的结尾让读者顿悟,故事中最大的冲突并不是在危险面前老汉如何抉择生与死,而是当亲人和群众的生命摆在面前时,党性的天平向谁倾斜。老支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群众,将党性和人性的光辉融合成一座永恒的生命桥。我认为我们最好遵循作者设计的这个逻辑思路,借助结尾对孩子们思维的冲击力,再来对比品读老汉对小伙子的两次“吼”,那一“揪”一“推”,揣摩人物内心,相信人物形象会更立体、丰满。
王佳老师的这节课行如流水,不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精神上受到了洗礼,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教学的各种训练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02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