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伴随着一阵阵美妙的音乐,我们又开车去游玩了,这次的目的地是--张澜故居。
在嘈杂的喧闹声中,我们来到了张澜先生的故居。还没有走几步,一个莲池就映入眼帘,瞧见莲池中隐隐有几条的小鱼儿,它们只是不停地游动:摇摇尾巴,晃晃身子,看起来很是讨人喜爱。我从背包里取出一块面包,拿下一小块,用手搓成了面包屑,扔进莲池,只见鱼儿们争先恐后地游到面包屑前,浮出水面,张起嘴,大口大口地享用着,那模样十分的可爱。
莲池周围镶着大大小小的石头,石头上都长满了青苔,为莲池嵌上一条绿色的花边,不起眼的莲池看起来竟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了。这时,我忆起了《爱莲说》中的两句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张澜先生不正具备这种如莲花一般清正廉洁、两袖清风的品质吗?
绕过莲池后,看到的便是一尊铜像:他身穿青色长袍,他的手向后背着,抬头仰望天空,嘴唇微微张开,好似向我倾诉着什么,脸上长满了银白色的胡须,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皱纹已经爬满了他的脸庞,而他的眉间却依旧有着活力的光芒,一种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再仔细看铜像下的简介,四个大字很快就映入眼帘:张澜先生。这才发现,原来这就是著名的张澜先生的铜像。“真不愧为历史上的名人。”我小声嘀咕。然后,我站在铜像前,退后一步后,向张澜先生作揖,以表我对他的无比崇敬。
再继续往前,便是一片生长繁茂的竹林,一棵棵高大的竹子直入云霄竹叶如在春天新发的嫩芽一般翠绿,即使在寒冬的催残下他们也不甘屈服,这就是“竹”所拥有的魅力。“竹”是岁寒三友中的一友,“竹”浑身都是宝,有极大用处,如:春笋可食用,不仅味道香脆可口,吃了之后还会对身体健康有所帮助;当竹子去掉枝叶后,还可以搭建竹屋,做工艺材料、竹凳和竹桌等。这“竹”,不正代表着张澜先先坚持不懈、忠心报国的优秀品格吗?
继续游览,林中一块酷似青蛙的巨石,引起了我的注意,这难道就是张澜先生小时候经常读书的地方:“青蛙石”吗?地图解答了我的问题:我在地图上找到了我的位置,在我的旁边明显标记着“青蛙石”三个字。我感到意外:哇,这真的是青蛙石!我用手细细摩娑着,想:改革之前人们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真是太不易了。我们拥有这么好的环境,还有什么理由能阻挡我们努力学习呢?
向竹林深处走去,我发现了一个类似于书塾的地方,有几个固定的石凳,还有一篇张澜先生的文章,被刻在石壁上,字迹飘逸,如龙飞似凤舞。然后,我就模仿了从前学者,衣冠襟坐在石凳上,目视前方,如同又回到了过去书塾,感受到了过去学风。又抬头向远望去,竹林的背后是一座大山,哦,原来张澜故居是依山而建的。
到处闲逛,我沿着一条清幽的石板小路,上面青青的绿草引我来到一栋古老的房子跟前,走进去,里面只摆了一张方形桌,桌上还有一副茶具,靠桌有几把椅子。后来,看了简介才知道:这是张澜先生家的厅堂。我还发现里面的任何一件东西都显得极其古老,无论是桌子、椅子还是茶具,上面都覆盖着一层腊黄,而且一些家具都带有部分的破损。接着,我又参观了几栋老房子,分别是:张澜先生的卧室,张澜先生家的厨房,以及张澜先生家人的住处。他的卧室内只有少数几样东西:一张带有床帐的木床,一张木桌和木椅,上面只放有一个旧脸盆。从他的生活环境,从而便可以看出张澜先生是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下担起国家重任,为国分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这种力戒奢华、勤俭节约的精神,还有,他为了永远地提醒众人,他还亲自在绢幅上题辞留恋:“裁锦绣罗丽绝伦,纷纷装束斗时新。可怜化道贫家女,当有经冬无裤人。”
参观了张澜先生的故居,我觉得这次受获极大,因为我不仅仅看到了张澜故居的佳丽风光,还了解并学习到了张澜先生的优秀品质:他一生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不仅洁身自好,革命志气也是可悍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