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紧(can)张(jue)刺(ren)激(huan)的期中考试后,我们初二年级迎来了第一个四天假期的五一节,并由踏上了敦煌这片文化深厚的土地。
第一天
第一站是莫高窟,我们看到了石窟开凿的不易和壁画以及泥塑的美,也发自内心的喜欢、欣赏它们,但真正感到震撼,是在一天后的讲座上,敦煌研究院的杜教授一步一步向我们展示了泥塑的制作过程,很难想象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信念,才能支持着他们完成那样庞大的工程。同时,莫高窟也会或多或少点燃各位对敦煌学的兴趣(各位可以关注一下“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的微信公众号报名“莫高学堂”学习一下敦煌学,那个广告费是怎么说?【滑稽】)也许,那虔诚的信仰曾被黄沙淹没,那伟大的石窟曾被黄沙淹没,但那神圣文化总有复兴的一天!
图片发自简书App
舍利塔
图片发自简书App
九层塔
图片发自简书App
莫高窟公园一角
图片发自简书App
常书鸿故居一角
图片发自简书App
莫高窟牌楼
图片发自简书App
莫高窟一侧
图片发自简书App
莫高窟一侧
第二天
第二天,雅丹让我们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欣赏之余,心痛的是雅丹终有一天会消失。那将是人类的不幸啊!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之后我们来到了玉门关,尽管它已经破败不堪,但却曾是丝路的“守护神”,遗骸的背后,是开放、繁荣的那个千年前的盛世。轻轻触碰玉门关,就像是一次跨越千年的交流。伴着“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细细体味他的厚重吧。
图片发自简书App
玉门关
图片发自简书App
玉门关关外
第三天
在鸣沙山的旅途后,我们来到了敦煌博物馆,一件件文物为我们展示了前后的历史,唯一让我惋惜的,是明朝迫于蒙古族的军事压力,不得不放弃敦煌,退居嘉峪关,竟让敦煌无制二百年有余,实在是人类文化的不幸。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两汉时期陶灶
图片发自简书App
清代文物(不认识,也没解释牌)
出了博物馆,也意味着三天的旅途画上了句号。三天来,敦煌学成为了我的新爱好。同时“王圆禄对历史究竟是推动还是阻碍”“玉门关破败背后究竟是文化前进还是后退”等问题也让我游而有学。敦煌这片古老的土地,一定会让这人类东方的文明复兴,一定,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