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原本人情味很浓的农村人情味越来越淡漠,哪怕是亲戚与亲戚之间也变得越来越生疏了。以前最喜欢串门联络感情,现在哪怕是过年过节很多人都不想去走亲戚了,回老家过年过节的人宁愿呆在家里都不想出门,生怕见到邻里乡亲。
感觉现在人与人之间没那么多共同语言了,说话也比较淡漠,没有以前那样热情了,亲戚聚在一起很多都是表面上客套一下再无其他话题。为什么现在农村的人情味这么淡漠,无非就是这几个原因导致的
一、人与人之间攀比心理严重
农村人之间的比较不是一天两天了,自从第一批农村人出去打工开始,农村人就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攀比,只不过是近几年攀比心理更为严重了而已。
邻居之间的攀比,亲戚之间的攀比,甚至亲人之间都要进行比较,回老家过年过节就是为了比较。比来比去最后剩下了心累,最关键的是人情味也被比没了,人与人之间就是因为攀比心理严重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见面了也只能表面上客套一下。
越是熟人(邻里、亲戚、朋友等)越容易攀比,因为都认识,没有人会跟陌生人去攀比,相互之间攀比的不是熟人,要么就是仇人。农村是个小社会,更是个熟人社会,熟人之间虽说知根知底的,但最容易产生攀比心理。
二、心理不平衡,嫉人有笑人无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在农村有些邻里之间为了争个地角就很容易发生争执甚至冲突,虽然这种事情现实少见了,但是邻居之间有过牙齿印的心里都不会忘记。
正是因为以前有过矛盾,所以都不希望对方过得比自己好,因为心理不平衡,极容易恨人有笑人无。
小苏的父母和邻居曾经因为地皮的事情吵过架甚至差点动起手来,后来小苏努力学习考上了重点大学,邻居知道后很是嫉妒,在众人面前说有什么了不起的。当小苏事业有成回到老家时见到了那个邻居,他很有礼貌的很那个邻居打了招呼,谁知那邻居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就走开了。一年后,那邻居听到了小苏生意失败赔钱欠了巨债的消息后,尽情地在众人面前嘲讽他活该。
可小苏经过两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欠债还清,还开启了新的公司,此消息传到老家,邻居对他的嘲讽又变成了嫉妒。
邻里关系变成想上述那样,不要说人情味了,简直就是仇人过招,要么你活,要么他活。
三、无利益往来
有句话叫“无利不起早”,现在也可以把它改为“无利不往来”了,现在农村的人情都变味了,人与人之间有利收就有人情味,没利收就没有人情味。
很多人说年轻人已经不懂人情世故了,我觉得并不是这样,我觉得应该是年轻人更看重利益关系了,单纯的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情味很多人都不想往来了,这不单单是年轻人这样做的,很多中年人都变成这样了!
有一句话叫“人不是不合群,而是各有各的群”,单纯人情味的往来是有,但已经很少了。现在走亲访友都讲究送礼,而且送的还得比较贵重,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人情往来了,而且利益往来。
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利益往来都是在外面在城里不在农村,农村是逢年过节才回去一次,与农村人之间自然是没有利益往来,没有利益往来就很少往来甚至不往来,人情味自然就越来越淡漠了。
四、闲话多,东家长西家短互相怨
农村人都喜欢聊人是非,东家长西家短的,哪怕是聊的人本身没有恶意,也会遭很多人嫌,甚至聊是非的人之间互相嫌,这是在农村普遍见到的。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虽然有些聊人是非的人本身没有恶意,但有些话一说出来就变味了,特别是聊人家坏话、丑事,这些话让当事人听到了就会认为是“恶语伤人”。也许有些农村人知识面薄,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直肠子”有话就说,但被说的人不会因为他们是所谓的“直肠子”不嫌他们,反而更会讨厌他们的“直肠子”。
我就见过有的亲戚聚在一起就说别人的丑事,分开就又都在说对方的丑事,如果有个人从中一挑拨,亲戚都没得做了!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农村什么都好,但最不好的就是有些农村人的嘴,他们最怕农村人的嘴,“杀伤力”太强了,让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过年过节回老家都小心翼翼的。
结语
从第一批出去打工的农村人开始,农村的人情味已开始淡漠,攀比心理严重,有利才有往来,嫉人有笑人无,嘴不饶人互传闲话遭人嫌……即使这些都没有什么恶意,但是确实使农村的人情味越来越淡漠,年轻人都想出去定居,搬到城里或镇上。有的农村也在慢慢地转城镇化,无论如何,还是希望农村的风气和建设越来越好。